大皖新聞訊 2月6日,電影《哪吒2之魔童鬧海》刷新中國影史最高票房記錄。央視86版電視劇《西游記》里的哪吒扮演者楊斌也和很多人一樣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國產動畫巨作,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他感觸頗深,近40年前的演出成為許多人兒時的回憶,一路走來,哪吒每一次“重生”都是傳統文化旺盛生命力的縮影。
作為土生土長的蚌埠人,近些年,楊斌多次回到家鄉,并為蚌埠固鎮九灣的哪吒文化發展建言獻策。楊斌表示,哪吒傳說源遠流長,希望有更多傳統文化IP“火起來”。
因一封電報與哪吒結緣
2月6日晚,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市勝利路上的一個小區,這里的居民很少有人知道,《西游記》里的那個“哪吒”也住在這里。
“我出生在蚌埠,12歲來合肥上學,在藝校京劇班,學的是武生行當。”見到楊斌老師后,他如此向記者介紹,科班學習了5年之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徽劇團工作(如今是安徽省徽京劇院)。
楊斌清晰地記得,1983年的一天,團領導來通知,《西游記》劇組來安徽選演員,讓大家去試一試。“電報內容是‘速來北京試鏡頭’。”楊斌說,見過制片人并交了照片后,之后他收到一封來自北京的電報,邀請他到《西游記》劇組試鏡。
楊斌在86版《西游記》中扮演哪吒
出發前一個晚上,楊斌壓根沒睡著,拿著單位開的介紹信,楊斌只身一人坐火車臥鋪到了北京。從一開始試戲失敗,到后面演龍套角色,最終出演哪吒,楊斌逐步獲得認可。在楊斌的家里,至今仍保存著很多珍貴的照片和信件等物品,其中有劇組照,還有拍攝花絮和拍攝現場的照片。
為什么86版《西游記》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經典呢?楊斌說,當時除了生活上的艱苦,拍攝條件也十分有限,但劇組成員的吃苦耐勞的精神讓他印象深刻,“劇組演員自我嚴格要求和對觀眾的認真負責,才成就了這部經典。”
楊斌扮演的哪吒形象成為經典
屏幕上哪吒形象千變
但其精神內核不變
作為熒幕上早期哪吒這一經典角色的扮演者,楊斌始終保持著對哪吒系列電影發展的深切關注。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首映之際他便走進影院一睹為快。
今年2月3日,正值大年初六,楊斌和很多人一樣,走進影院觀看《哪吒2之魔童鬧海》。面對兩部影片引發的廣泛熱議,楊斌感慨良多,初看到影片中的哪吒,其顛覆性的形象設計有些驚訝,“那個雙手插兜、眼眶涂黑的小哪吒時,我也一時感到難以適應。”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楊斌逐漸轉變了看法,“盡管形象上的轉變頗為大膽,但影片所傳達的核心精神依舊未變,我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接受適應。”
楊斌接受記者采訪
談及《哪吒之魔童鬧海》,楊斌的第一反應便是“震撼”,他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部電影不僅完美繼承了哪吒的精神內核,更在此基礎上融入了諸多新鮮元素。”在楊斌看來,電影中哪吒形象相較于以往,更為立體、飽滿,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反抗強權、打破舊秩序的標簽,“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的特質,如責任感、勇往直前的勇氣以及重視親情等。”
談及哪吒這一神話人物的形象塑造,楊斌認為,每個觀眾心中都有一個自己勾勒的哪吒形象,“只要哪吒電影能夠保持其精神內核的純正,那么那些能夠贏得觀眾喜愛的形象,便是成功的形象。”
楊斌告訴記者,不僅哪吒這一角色,眾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物同樣具備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巧妙地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價值觀相結合,不僅能創作出更多受年輕人喜愛的作品,還能在更深層次上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尊重,從而推動文化的持續繁榮與國際化傳播,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道路。
楊斌展示珍藏的一些照片
一直關注蚌埠九灣哪吒文化
希望更多傳統文化IP“火起來”
楊斌在接受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過去兩年他多次回到家鄉蚌埠,在蚌埠固鎮九灣一直流傳著哪吒鬧海的傳說,他也曾和一些專家學者參加過當地組織的哪吒文化研討會。
“哪吒形象源遠流長,被賦予了一種斗爭精神。”楊斌說,他一直關注著蚌埠九灣的哪吒文化發展,還提出過一些建議,哪吒鬧海傳說已成非遺項目,希望哪吒文化能成為蚌埠的一張名片,也歡迎大家到蚌埠來走一走,看一看。
楊斌扮演哪吒的劇照
現今,《哪吒》系列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等優秀國產動畫作品持續涌現。楊斌認為,哪吒的形象隨時代變遷,一路走來,經久不衰,希望有更多傳統文化IP“火起來”。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魏鑫鑫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