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不僅是爬山好時節,還是有償“陪爬”的黃金期。在短視頻平臺,有多個賬號在名稱中標注“泰山陪爬”。一位陪爬人杜先生告訴記者,“現在跟我預約的顧客排滿了,每天都要陪人登山。”
其實,早在今年6月份,泰山登山“陪爬”就火過一次,當時一則“體育生受雇背娃‘陪爬’泰山”的消息沖上熱搜。視頻中,一位“寶媽”分享了自己雇在校體育生幫忙背娃登頂泰山的經歷。
不過,登山“陪爬”服務火爆到中秋、國慶假期,或許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究其原因,這種個性化服務,可以充分滿足一些“又菜又愛玩”游客的登山需求。
登山運動越來越受歡迎 樊成柱/攝
近年來,盡享自然魅力、挑戰各種山峰的旅游方式,受到年輕人追捧,登山逐漸成為年輕人打卡的新旅游模式。然而,登山費時費力,對登山者的體力、耐力、毅力考驗不小。流傳很廣的“小小泰山輕松拿捏,小人有眼不識泰山”網絡段子,足以說明這一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泰山、“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黃山等名山,雖然建有索道、纜車,讓游客少爬不少山路,但由于種種原因,并不能像浙江神仙居景區有電梯直達山頂、實現“無痛登山”。
雇傭一個體力好、有經驗的“登山搭子”,不僅路上可以說話聊天,擺脫孤單感、枯燥感,登山累了還可以分擔“負重”,相互扶持,提供情緒價值,以及幫忙拍照拍視頻,讓登山者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情看風景,提升登山的效率。這對于年輕人,尤其是獨自爬山的女性游客,有著不小的吸引力。
此外,親子游已經成為假期旅游的主力軍,中秋、國慶假期出游往往是“全家總動員”。體力有限的中年人,獨自登山勉強能行,但要帶著行動不便的老人、孩子一起登山,則存在很大困難,只能求助于他人幫忙背負。如同泰山、黃山一直存在的“坐轎上山”服務一樣,登山“陪爬”服務也可以滿足這種特殊需求。
換句話說,登山“陪爬”服務,降低了登山的門檻,優化了游客的登山體驗,可以讓不少對登山望而卻步的游客有了登頂泰山、黃山等名山的信心和勇氣,幫助他們欣賞到山頂上的美景。從這個角度說,包括山岳型景區在內的旅游景區,應當讀懂登山“陪爬”服務、“無痛登山”火熱背后的市場需求,推進旅游供給側改革,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服務,滿足游客新需求。
登山“陪爬”作為一種新業務,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隱患。目前,登山“陪爬”服務大多通過短視頻平臺、網絡社交平臺進行預約交易,具有隨機性和不可控性。
陪爬人的準入門檻較低、約束機制不完善,從業人員除了大學生外,還有一些民宿老板、登山愛好者等。陪爬人是否具有專業技能、能否保證服務質量、如何避免安全隱患、出現糾紛怎么解決等,都是現實問題。比如,有游客付了定金,結果到了登山當天,聯系不上陪爬人,直接被爽約了。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線,登山“陪爬”服務必須把安全放在首位,盡可能杜絕一切不安全的因素。隨著登山“陪爬”市場持續擴大,監管需要及時跟進,不能總是滯后于行業發展。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行業標準和服務規范,發布合同范本,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確保游客享受到安全、舒適的登山體驗。如此,才能讓登山“陪爬”服務有“景”無險,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據安徽時評 撰稿:何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