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的鐘表館內,最神奇的鐘是“銅鍍金寫字人鐘”。這座鐘是18世紀英國威廉森公司的產品,通高2米31,共分四層,每一層都有特殊的設計。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底層——“寫字人”真的能寫字。
央視節目《故宮》第九集“西洋宮廷風”節目中,收錄有“銅鍍金寫字人鐘”握筆寫字的珍貴畫面:西洋紳士造型的寫字機械人偶,手握毛筆在白紙上一筆一劃寫出“八方向化,九土來王”八個漢字,字跡工整清晰,筆鋒蒼勁有力。
“銅鍍金寫字人鐘”應該是最早的“寫字機器人”,只要上緊發條,“寫字人”就可以奮筆疾書。時代發展到今天,“寫字機器人”早已不再只是“炫技”,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之下,“寫字機器人”不僅是一種看得見的“生產力”,甚至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近日,“寫字機器人”成為電商平臺上的熱銷品。只需在電腦輸入電子文檔,短短幾分鐘,一頁看起來十分自然的“手寫稿”就完成了。
某電商平臺上的寫字機器人
備課教案、會議記錄、施工日志……凡是需要手寫的文件材料,“寫字機器人”都能一手搞定。神奇的體驗,令不少人如獲至寶。有媒體記者搜索發現,市面上的“寫字機器人”價格在200元到1000元不等,有的店鋪銷量超過3萬單。
實際上,“寫字機器人”的原理并不復雜——驅動“銅鍍金寫字人鐘”的是機械裝置,目前正在流行的“寫字神器”更像是數控機床,只不過是用“筆頭”替代了“刀頭”。
盡管原理簡單,但模仿人寫字這項技術卻并不簡單。18世紀,“銅鍍金寫字人鐘”的表現堪稱驚為天人,因此也成為乾隆皇帝非常喜愛的一件寶物。當下,“寫字機器人”更是集電子雕刻技術、 3D 打印技術以及計算機仿真技術于一身,堪稱“科技改變生活”的典型。
問題的關鍵在于,這樣的改變到底有什么意義?
寫字是一項古老的技能,為了提高書寫效率,人類發明了印刷術,發明出打印機,發明出電腦……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然而,在世界已經進入網絡時代的當下,最尖端的科技卻被用來從事最原始的勞動,這多少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
“寫字機器人”的走紅,表面上看起來是使用者患上了“工具依賴”——他們試圖以此來“偷懶”,掙脫那些繁瑣的文字書寫工作。更深一層探究,其實是管理者患上了“路徑依賴”——除了收集“手寫體”材料之外,他們是否還有更加有效的檢查驗收方式?
毋庸諱言,“寫字機器人”的重要功能,就是為了應付各種“必須手寫”的材料檢查。這樣的要求,本來是為了敦促受檢者深入學習,但當“留痕管理”成為一種路徑依賴,各種材料紛紛冠以“必須手寫”的名義,逐漸成為基層工作人員難以承受之重。于是,“寫字機器人”應運而生。
“寫字機器人”供銷兩旺,既是“以魔法對抗魔法”的寫照,也是以形式主義應付官僚主義的隱喻——手寫與否,并不是檢驗工作態度與工作成效的唯一標準。倘若執著于此,非但不足以防止“偷懶”,甚至會刺激基層人員劍走偏鋒,變得“更懶”。
留痕管理無可厚非,但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痕跡”更應該留在腦中,而不是僅停留于紙上。加強隊伍建設,需要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而不是簡單機械地“一刀切”,逼迫基層人員將熱情消耗在瑣碎的無價值勞動中。
從某種意義上看,要想使基層人員真正“解放雙手”,首先需要管理者“解放思想”。只有將基層人員從各類“手寫體”中解放出來,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干事創業,成就職業理想與個人價值。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正所謂“字如其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能寫一手好字都是不折不扣的“加分項”。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寫字這項基本技能都不能丟,而要想寫一手好字,多寫多練是不二法門。
這個懶,不該偷。
據安徽時評 撰稿:趙志疆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