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這是一年中,消費維權關注度最高的一天。今晚8時,第34屆“3·15”晚會將在央視財經頻道現場直播。
據前期預告,今年的“3·15”晚會中,將曝光屢受處罰的食品企業仍違規經營、天價消費品背后的營銷套路,揭秘互聯網數據造假問題,曝光其逃避監管的黑手段等。
雖然目前還無法得知,今晚會曝光哪些讓人瞠目結舌的“黑幕”,又有哪些企業品牌讓人大跌眼鏡,但可以預見的是,一大波“熱搜”已經在路上,一大波監管檢查將在未來幾天陸續展開。
自央視1991年首次推出“3·15”晚會,它就承載了太多期待:不法商家提心吊膽,生怕曝光的是自己的“小秘密”;消費者拍手稱快,恨不得每天都能曝光一批“猛料”。
靠著晃動的鏡頭、隱秘的拍攝,“3·15”晚會猶如正義的化身,是每年定時燃起的火把,每每引發一波輿論攻勢,推動一波強力監管。
這似乎成了一種慣例,一種必不可少的“儀式”。
但是,晚會能曝光的案件不過寥寥數件,而一年到頭,人們遇到大大小小的消費侵權事件多如牛毛。一年365天,僅靠著3月15日一天的高熱度,維權問題真的能解決嗎?
維權打假,不能光靠“3·15”晚會。
如果把消費市場比作是一棵大樹,消費維權工作就像是啄木鳥。當消費者發現了蛀蟲,啄木鳥應該及時將蛀蟲清理掉,以免蟲患不止、大樹遭殃。
顯然,“3.15”晚會只是曝光平臺,它不應承擔也無力承擔起啄木鳥的作用。
今年“3·15”晚會的主持人 圖片來自央視財經微博
那么,誰是真正的啄木鳥?
在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腦海中常會浮現一串數字“12315”。
1999年,為了切實解決廣大消費者“投訴難”的問題,國家層面統一開通了“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專用電話。目前,通過“12315”網絡平臺或者撥打熱線均可進行投訴舉報。
然而,熱線的開通,也引發了新的問題——“12315”作為消費者投訴處理機構,通常只發揮協商調解作用,如果涉及較復雜的問題,只能將相關信息報告給行政部門,由行政部門進行調查和處理。一些消費投訴在“轉交”的過程中,往往不了了之。
健身房突然跑路,旅行中途遭遇無端加價,網購商品貨不對板……消費侵權花樣百出,往往涉及多個職能部門。
以健身房跑路為例,這是典型的預付式消費糾紛。單用途預付卡的主管部門是商務部門,多用途預付卡主管部門是銀行機構,直接監管市場經營主體的是市場監管部門,在過往發生的跑路案件里,各部門互相扯皮推諉屢見不鮮。
“12315”熱線是傳聲筒,而解決消費維權問題,有賴于政府相關部門的合力。
今年“3·15”晚會將關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金融安全、數據安全等領域。每一個領域的維權及監管都不是靠一個部門就能徹底解決的。
商人逐利,無可厚非。如果市場不是能夠讓人盈利、賺錢的地方,也就不能稱作為市場了。正因如此,政府“有形之手”更不能缺席,要保護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提升協同監管水平。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中,不少地區采取成立重點產業專班的方式,分工合作,定期會商研判,推進產業布局。解決重點領域消費糾紛時,也應將各方力量擰到一起去,進行集中整治。
例如,近期正在開展的農資市場整治,就集合了農業、市場監管等多部門的力量。這樣的方式應推廣到對消費維權的回應中。
降低消費維權成本。為了追回一只雞,必須殺掉一頭牛,這是許多消費者在維權時會遇到的問題。考慮到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過高,不少消費者只好放棄維權。“東西已經吃了,沒法鑒定,也沒法繼續維權”——舉證難,也是阻礙維權的因素之一。
“12315”熱線、消保機構、行業協會等應主動作為,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意見和建議,讓維權能少走彎路。
關注保護弱勢群體。老年群體、偏遠鄉村居民等是消費侵權的重災區,更糟糕的是,這些弱勢群體往往不會主動“發聲”,致使亂象愈演愈烈。
關注保護弱勢群體,是一種社會責任的體現,可以通過開辦公益科學講座、設立老年消費公益熱線等方式,提供消費指導。社區、村鎮等基層管理工作者應多多注意他們的消費習慣等,適時予以引導。
……
總之,“3.15”晚會僅僅是一臺晚會,消費維權絕對無法靠一臺晚會去解決。唯有監管者真正行動起來,才能帶給消費者一個安心放心的消費環境,“讓更多人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才不會淪為一個口號。
據安徽時評 撰稿:彭園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