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AI訓練成做題家是科技的進步,把人訓練成做題家是教育的落后。”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校長金力的一番話引發廣泛關注。
前段時間,Sora橫空出世,在教育界引發深刻反思,金校長的這句話,正是敲響了當前教育體系的警鐘。
教育不能把各式各樣的人都培養成做題家,未來的人才更不能是做題家,那未來的人才該是什么樣?
金校長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我們要培養干細胞式的人才。因為人身上的細胞是高度分化的,是去執行某一個功能的,而干細胞能分化成具備不同功能的細胞。這就像人才培養,原來都是按照專業去培養某一類專家,而未來的創新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創新潛能,這跟過去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完全不一樣的。
金校長提出的“干細胞式人才”培養理念,無疑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
在這個理念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探索與發現的主體。他們像干細胞一樣,具有無限的“創新潛能”。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游刃有余地應對各種挑戰。
而將人訓練成“做題家”,則是當前教育體系的一大弊端。
本科生畢業典禮 任超/圖
這種教育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與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可能在考試中表現優異,但卻難以適應充滿挑戰性、不確定性的真實世界。如金校長所言,這是教育的落后,是對學生潛能的極大浪費。
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從培養“做題家”轉變為培養“干細胞式”的人才。這不僅是教育領域的革命,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
人工智能時代,技術飛速迭代,“飯碗”不斷變化,只有那些具有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的人才,才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引領未來的發展潮流。
那么,高等教育如何從傳統的“做題家”培養模式轉變“干細胞式”新模式呢?這需要一場全方位的教育變革,就像是讓一艘航船擺脫固定的航向,在更廣闊的海洋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航道。
課程設置應像船帆一樣靈活多變,適應風向的變化。傳統的課程設置往往像固定的桅桿,限制了學生視野的拓展。高校應打破學科的界限,推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模式,鼓勵學生像勇敢的航海家一樣跨學科探索,培養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需要像舵手一樣靈活掌控航向。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一條單一的航線,學生只能被動跟隨。在“干細胞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像經驗豐富的舵手一樣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合作、項目式學習等,激發學生們的探索熱情和創造力。
評價體系的改革就像是調整航船的羅盤。高校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考察學生的知識習得情況,還應該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能力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位航海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航道。
海洋環境變幻莫測,每個人的航道各有不同,就必須構建靈活的學制和學習路徑,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定制化的學習方案,例如雙學位、輔修專業、交換生項目等,使他們能夠根據個人的興趣和發展目標,選擇最適合的學習路線。
高校還應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實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像勇敢的探險者一樣走出課堂,參與真實的社會實踐,提前感受社會的脈動,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充滿未知的大海中航行,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可或缺。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幫助學生應對學習壓力,讓他們在人生的航程中能夠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總而言之,高等教育的改革就像是一場激蕩的航海之旅,需要教育者、學生和社會共同掌舵、共同駕馭。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干細胞式”人才,讓他們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航海家,讓知識的海洋更加遼闊深遠。(據安徽時評 撰稿:陳晨)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