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及時語 | 金庸:大俠百年

1924年3月10日,一名男嬰在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查氏老宅赫山房里誕生,取名查良鏞。

這次出生像人世間億萬次出生一樣平淡無奇,沒有天現異象,沒有奇士預言,甚至連一點小小的意外都沒有發生。

直到多年以后,人們才驚覺,就像他筆下那些偉大的故事,平淡的開頭徐徐展開成為《千里江山圖》一樣的傳奇,乖小孩查良鏞一步一步、一筆一筆,成長為武功蓋世的大俠金庸。

金庸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2024年3月10日,金庸誕辰100周年。我們紀念他,也紀念自己的青春。我們贊美他,因他留給世界的美好精神。

我們并不傷感,因為他在世界走過愛過寫過,已留下永不磨滅的痕跡。

金庸的好友倪匡曾經評價:“哪里有中國人,哪里就有金庸的小說。”這句話聽起來頗像那句“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其實,金庸對武俠小說的貢獻,與柳永對詞的貢獻也頗類似。

文學史上對柳永的主要評價是:詞至柳永體制始備,柳永擴大了詞的內容和境界,推動了以俗為美的審美趣味的發展,俗中有雅,雅俗并陳,對后世詞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把柳永換成金庸,把詞換成武俠小說,這樣的評價一樣中肯。

第一次聽到倪匡對金庸的上述評價,我覺得略顯夸張。后來聽到這句話,覺得講得還不夠。現在聽到這句話,我既為生為中國人而感到慶幸,又為無法領略原著韻味的外國人感到遺憾。

不但為外國讀者感到遺憾,也為沒有活在1972年之后的中國讀者感到遺憾。

1972年是個分水嶺,金庸在這一年寫完了他的全部15部武俠小說。此后,金庸雖然又兩次精心修訂小說,但畢竟大局已定。所以,活在1972年之后的中國讀者都是幸運兒。

作為一名標準的“70后”,我自然也分享到這份幸運。

我第一次接觸到金庸的作品是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當時是在初中的一個漫長暑假里,有一本雜志不知道從誰的手里流轉到了我的手里。

雜志的名字已經不記得,只記得整期雜志只登了一部小說:《清宮秘史》。本來只為打發無聊的時間,結果卻享受到一場精神上的饕餮盛宴,那種驚喜的感覺至今仍依稀記得。

又過了幾年,我才知道,原來《清宮秘史》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山之作《書劍恩仇錄》。

《書劍恩仇錄》(函套共四冊) 廣州出版社發行

時間流逝,我終于找到并讀完了所有的金庸小說。后來,又把每一部小說讀了少則三四遍、多則五六遍。其間也讀了一些“全庸”“金庸巨”“金庸新”等人“著”的作品——那時候我就知道,騙子總能迅速找到常人的軟肋,而常人上當通常是因為貪念。

即使騙子都承認了金庸的魅力,但還是有一些人批評金庸。比如另一位我也很喜歡的作家王朔,把金庸列入“四大俗”之一。我喜歡王朔,但不會因為王朔批評金庸就不崇拜金庸。我崇拜金庸,但不會因為王朔批評金庸就不喜歡王朔。

是的,一個是喜歡,一個是崇拜。

每個人的個性、閱歷、學識、氣質不同,不管多么喜歡甚至崇拜一個人,沒必要也不可能亦步亦趨、照單全收。

不要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即使今天和昨天的同一片樹葉,細究起來也一定會有分歧。

但是世界不正是因為這些分歧而豐富多彩嗎?重要的是,分歧之間要互相包容而不是排斥。

個體之間的分歧總是千奇百怪、眾口難調,但匯成總體,又經常會形成一個主流評價。對金庸的主流評價,從“金大俠”的稱呼就能掂量出來。

其實對一個作家的評價,我以為還有兩個比較直接客觀的指標:“居廟堂之高”看他吸引了多少學者研究,“處江湖之遠”看他進入老百姓的現實生活有多深。

前者,像“紅學”一樣,對金庸及其作品的研究已經開宗立派形成了“金學”。

后者,金庸創造的人和物,老百姓早已耳熟能詳:郭靖、黃蓉、令狐沖、韋小寶的名氣不比賈寶玉林黛玉、武松、阿Q等人差;“華山論劍”為西岳增光添彩,就像108將聚義讓水泊梁山廣為人知;浙江的桃花島就像北京的大觀園,都是照著虛構造實景。

所以在我看來,二月河的贊美比倪匡的過癮:“前一百年沒有出現金庸,再過一百年上帝也不可能再賜我們一個金庸。這是一種機遇,是天、人、地互相感應,才能出這樣的作品、這樣的人。”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從郭靖教導楊過的一段話中提煉出來的這八個字,不但代表了作者的個人價值觀,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取向,得到中國讀者最廣泛的共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先生將金庸定位為“有政治抱負的小說家”。這是極高的評價,按我的理解,陳先生說的政治抱負不是指逐鹿天下,而是“位卑未敢忘憂國”。

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關心的就不只是自己和身邊的小世界,而是胸懷天下、心憐蒼生。

在男人的精神世界中,政治抱負處在金字塔的頂端。關心政治的人會向下兼容各段,同時擁有塔尖之下的各級塔身。

如果把這個金字塔分成五級,那么各級的組成情況從下往上大概是:十幾歲的少年講哥們意氣,二十幾歲的青年愛紅粉佳人,三十幾歲的中年爭功名利祿,四十幾歲的男人溯家國歷史,五十歲以上的男士辨政治風云。

金庸論“俠”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并不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能完成從塔基到塔尖的精神發育,有的人一輩子都停留在第一第二級。

但金庸注定要抵達塔尖,追溯他的成長史就會發現,他幼小的心靈里就埋著報國的種子。

少年時代的金庸就立志當外交官,青年時期數次努力都中途夭折。新中國成立之后,他還曾專程奔赴北京想一展這方面的鯤鵬之志,但因為出身等原因未能遂愿。

在香港創辦明報期間,查良鏞一手以徐慧之的名字指點江山寫社論,一手以金庸的名字激揚文字寫武俠。

因為筆下觀點鮮明又影響很大的社論,金庸曾收到了公開的死亡威脅,一度不得不遠赴歐洲暫避風頭。

香港回歸前,金庸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一職,與另一位委員查濟民共同提出了著名的“雙查方案”。

后來接受池田大作采訪,回憶擔任這個委員前的猶豫,金庸承認,當時作為《明報》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主席,既全面負責報紙的行政和編輯工作,又親自撰寫社評,如果參加起草委員會,擔心會損害《明報》獨立報紙的形象。

不過,轉念想到自己“只身南來,赤手空拳,一無所有,終于在香港成家立業,建立事業與名譽”,都出于香港這一環境所賜,而香港的前途又很大程度上與基本法如何制定有關,他決定不計毀譽回報香港社會。

這是知恩圖報的樸素感情,也是心系百姓的報國情懷。

很多人認為金庸像他筆下的郭靖,金庸對此回應:“如果說(郭靖)有自己的影子的話,那可能指我的性格反應比較慢,卻有毅力,鍥而不舍,在困難面前不后退。我這個人比較喜歡下苦功夫,不求速成。”不知道這是自我定位還是自謙之詞。

電視劇《射雕英雄傳》劇照

郭靖如此殷殷叮囑楊過:“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這一番話,我覺得完全是金庸在借郭靖之口自況自勉。

這一番話,也連通了中國人幾千年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愛國情懷,讓楊過也讓億萬讀者聽得“聳然動容”。

郭靖和金庸,至少在這方面互相有對方的影子:有政治抱負,都是當之無愧的“俠之大者”。

有人問金庸,人的一生應該怎樣度過?金庸沒有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而是簡單地答了八個字:“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這八個字與《俠客行》書中演繹的李白詩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遙相呼應。

這八個字也概括了他筆下的很多人物:《越女劍》中范蠡帶著西施跑路泛舟太湖;《連城訣》中水笙在藏邊雪谷最終等來了狄云;《神雕俠侶》中楊過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今番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從此俠侶與神雕一起絕跡于江湖;《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辭去教主之位帶著趙敏退隱民間;《碧血劍》中袁承志帶著青青和一些部屬,去了渤泥國附近海中一座荒島;《鹿鼎記》中韋小寶帶著七個老婆隱居云南大理。

電視劇《鹿鼎記》劇照

金庸的一生確實大鬧了一場,這或許是他不寫自傳也不授權他人寫傳記的主要原因,至少是之一。

談到為什么不寫自傳,他說:“自傳有兩種情況,一種全部是謊話,這種我不會寫;還有一種就是實話實說,把自己做過的事情都告訴別人,這對我有什么好處?”“而且我這輩子和太多的人交往,有太多的秘密,也不方便公開。”

談到為什么不授權他人寫傳記,他說:“我這一生經歷極復雜,做過的活動很多,興趣非常廣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而寫一部有趣而真實的傳記。”

復雜不復雜,他都是大俠。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就憑這14部武俠小說,已經能證明金庸在人間大鬧過一場。

武俠小說到了金庸手里,就像詩到了唐、詞到了宋,已經是極致。看完金庸,再看其他武俠小說,總有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臺灣師范大學的林保淳教授將其總結為武俠小說界“金庸的排擠效應”。

但武俠只是一個類型、一種形式,偉大的小說是不分類型和形式的,所以學者馮其庸評價:“金庸的出現,是當代文化的一個奇跡。他是一座高原,同時又是高原上突出的高峰。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翻譯一下,這意思應該就是說金庸是小說界的珠穆朗瑪峰。

深以為然。

多年讀金庸后,我養成的一個習慣是,以金庸為比照來推崇其他的優秀小說。

這么多年來,這樣的比照我只用過兩次:《三體》相當于科幻界的金庸小說,《冰與火之歌》相當于奇幻界的金庸小說。

不過,金庸對于人生的設想注定只能實現“大鬧一場”這前一半。

金庸晚年在他表哥徐志摩求學過的劍橋大學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徐志摩在《再別康橋》里說:“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其實就是金庸“悄然離去”想法的詩意化描寫。

但就像海邊的夕陽,當沙灘上的千萬游客時刻關注著你的軌跡,“悄然離去”就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也是翹首的游客之一。對不起,金大俠。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仙逝,享年94歲。

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中指出,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生物學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舉辦葬禮,這是在社會上的死亡,第三次是被這個世界所有人遺忘,那時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

“哪里有中國人,哪里就有金庸的小說。”這意味著金庸先生永遠不會有第三次死亡,他真正活在人們心中。

金庸沒有自傳,但他的小女兒查傳訥說:“他的小說就是他的平生,所以他寫完一本又一本,每本都是他的人生經歷。”

翻開一生創作的15部武俠小說,金大俠就在他筆下的人物身上,談笑風生又快意恩仇。

金庸文學生涯中第一篇見報的文章是高二時投給《東南日報》的一篇《一事能狂便少年》。

謙謙君子濕潤如玉的金大俠豈止一事能狂,他創造了整個江湖并使其永生并平行于這個現實世界。

少年子弟江湖老,除非江湖不老。

金庸的江湖青春永駐,所以,金庸不會死去,甚至從未老去。

據安徽時評   撰稿:陳衛華

相關閱讀

金庸故居即將開放,很多資料首次公開展示

金庸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位于浙江嘉興海寧袁花鎮赫山房的金庸故居,內部展陳及外部環境提升工程順利竣工,將于2024年3月8日試開放,3月12日免費面向社會正式開放

季宇中短篇小說集《月光如水》出版

收入該集中的小說題材廣泛,手法多樣,其中現實題材5篇,歷史題材3篇

阜南一男子肇事潛逃期間寫“小說”度日

專案組民警緊急趕赴阜南縣,經摸排蹲守,確定肇事嫌疑人躲藏位置后,現場實施抓捕,當場抓獲

2022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確定10部入選作品

?2022年度“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終評會近期在京召開,確定了10部入選作品,充分展現出新一代青年作家生活閱歷和創作體驗的多樣化。

“寫作讓我快樂,我會繼續堅持” 身患腦癱的他堅守夢想 用手機敲打文字

“當我愛上閱讀和寫作,眼前的世界變得不一樣。”楊陽說。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兴文县| 邓州市| 剑阁县| 乐安县| 盐山县| 玛纳斯县| 永吉县| 鲁山县| 公主岭市| 富平县| 云霄县| 中山市| 文昌市| 旬邑县| 红原县| 华阴市| 汝州市| 永清县| 浮梁县| 德庆县| 南康市| 东城区| 昌都县| 遂宁市| 策勒县| 志丹县| 广河县| 遂溪县| 务川| 磐安县| 凤凰县| 昌吉市| 苏尼特右旗| 三江| 河东区| 乃东县| 武威市| 册亨县| 策勒县| 仪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