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這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就此停留在了廁所里。”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中華職教社副主任李國華對中小學生“廁所社交”現象表示擔憂,再次將“消失的課間十分鐘”拉回人們的視野,引發廣泛關注。
一
“廁所”和“社交”原本是兩個很難聯系在一起的詞。尷尬的聲音、難聞的氣味、局促的場所……一般情況下,廁所都是人們不愿久留的地方,更遑論在廁所里說說笑笑、發展友誼。
但近些年,一些學校為減少安全隱患,采取僵化的管理措施,“一刀切”地規定:課間十分鐘,學生不要下樓,不能高聲說話、跑跳,甚至除了上廁所外,其他情況下都不能走出教室。
進不了操場,呆不了走廊,于是,孩子們只好轉戰“地下”,以上廁所的名義出去活動,將廁所變成交友玩耍、放松心情,甚至是交換零食的聚會場所。
本該在下課鈴響后十分熱鬧的操場,變得靜悄悄。本該豐富多彩的課間生活,卻在廁所度過。可以說,“廁所社交”,是孩子們在被“課間圈養”后,不得已做出的選擇,是對學校規定的一種變相“反抗”。
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輿論發酵開始,至今,全社會對“廁所社交”“消失的課間十分鐘”等話題討論已持續半年有余。
短短的課間十分鐘為啥如此牽動家長的心?因為課間雖短,卻對孩子有重要意義。
兒童心理學表明,兒童在課間休息時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和行為特點。有的孩子喜歡動,選擇在課間跑跳玩耍;有的孩子喜歡靜,或與同學聊天說笑。課間十分鐘讓孩子休息調整的同時,也為孩子參差多樣的性格發展提供了空間。
課間十分鐘也是孩子們社交互動的重要時機。在課間與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分享生活趣事,或者解決一些小的矛盾糾紛等,都將成為孩子在今后人生道路上與人溝通、合作、交往的寶貴經驗。
當我國青少年近視率、肥胖率,甚至是抑郁率不斷上升的數據擺在眼前,保障孩子身心健康,為孩子們爭取一個五彩繽紛、充滿歡聲笑語的校園,成為家長和社會的迫切期盼。
二
討論半年有余,結果如何?
從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的表態來看,“把課間還給孩子”已成原則性共識。
多地都曾發布文件或相關通知,對課間十分鐘作出要求。包括規定學生每天校內、校外體育活動時間;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保障或者增加學生校內戶外體育鍛煉時間;要求學校引導學生在每節課之間的“小課間”,走出教室適量活動、放松。
雄安一所學校的課間休息 新華社記者 李鑫/圖
但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對課間休息權,特別是“小課間”休息權的落實,仍不盡如人意。
一些學校更多強調“大課間”體育活動的落實,對“小課間”避而不談。一些老師對課間活動雖然不明確禁止,卻表現出“不建議”“不鼓勵”的態度,讓學生頓時“心領神會”。
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高質量的“課間十分鐘”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課堂四十分鐘”。這些道理,學校和老師不是不懂,甚至恐怕比家長更清楚,但仍堅持“課間圈養”??梢哉f,“消失的課間十分鐘”是學校、家長、政府三方零和博弈的結果。
癥結就在于,出了事,誰負責?
校園活動中,孩子難免磕著碰著。一旦家長找上門,學校、老師不僅需要費時費力解釋,有時甚至面臨賠償和問責追究。司法實踐有時“和稀泥”,教育主管部門將學校的“有限責任”放大為無限責任,無論情況怎樣,先打了學校板子再說。
因此,長久下來,學校、老師怕出事、怕擔責,干脆秉持“不做不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如果仔細觀察,近年來,在一些學校,“消失”的可不僅僅是“課間十分鐘”。包括運動會、中長跑、春游、秋游等曾帶給我們諸多童年美好回憶的活動,都在日漸淡出如今的校園生活。其背后,大多是學?;诎踩蛩氐目剂俊?/p>
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教育主管部門簡單發幾個文件就能解決問題,恐怕輿論也不會發酵逾半年之久。讓學?!胺砰_手腳”,還需社會多方共同努力。
尋回課間十分鐘,首先必須要轉變教育觀念。我們正在快速進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也要適應時代變革,填鴨式刷題、死記硬背行不通了,孩子身心健康、有創造力,才有未來。
浙江諸暨一所學校的課間活動 新華社記者 徐昱/圖
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下一代,學校和老師有責任營造環境、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索世界、了解社會的機會。
師者之職,不應有失。
當然,“鍋”也不能全都甩給學校。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安全問題時,家長應保持審慎態度,將維權方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不能過于苛責學校和老師。過度維權,過度保護孩子,雖然短期爭取了利益,卻給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造成長久的不利影響,實在是得不償失。
司法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也應堅守職責,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認真調查事情真相,厘清雙方責任,堅決遏制“誰鬧誰有理”的不良風氣。同時,改進和普及校方責任險,以便在意外發生時,減輕各方經濟壓力。
鑒于當前涉及校園安全責任的法條散見于多部全國性法律,未成體系,且有些校園安全問題沒有涉及,兩會代表委員也在呼吁制定專門的“校園安全法”,細化規定,保障校園安全。
生活在藍天下,沐浴在陽光中,奔跑跳躍、嬉戲玩耍、享受自由,是孩子最樸素的愿望。
我們不應讓安全成為“圈養”孩子的理由。
把課間十分鐘真正還給孩子,別讓“廁所社交”成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