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從皖北到江南,江淮大地頻頻出現群眾見義勇為、見義眾為的一幕。
2月23日,在安慶市望江縣,13位村民跳入冷水中合力救出3人;
2月26日,在亳州市譙城區,5人展開生命接力,助溺水昏迷老人“死而復生”;
3月3日,在阜陽市潁州區,再現路人跳進冰河中救人的暖心一幕。
接二連三的暖心事件中,既有路人挺身而出的“勇為”,也有現場心肺復蘇的“智為”,更有眾人齊心協力的“眾為”。
男兒膝下有黃金,莊重一諾值千金!在亳州市譙城區六旬老人被救后,他的兒子木金亮跪謝救父恩人并莊重承諾:“我不僅記住這段恩情,也會向他們學習,今后也會見義勇為,遇到需要我的時候,我也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這一跪,是受益人對見義勇為人的謝意和敬意!
這一諾,更是受益人對見義勇為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見義勇為的勇士,很多就是咱們鄰居大叔、親朋好友、匆匆路人,是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并不起眼的人。然而,在生命危急關頭,他們義字當先,挺身而出,成了令人尊敬的英雄,也會讓更多的受益者、感動者,最終成為見義勇為的弘揚者、傳承者和踐行者。
寒冬溫暖,頻現生命接力;凡人微光,鑄就人間大愛。這些突發事件是偶然的,但是見義勇為者擁有的勇氣和底氣,卻是必然的。
江淮大地處處春。全省各地學好人、愛好人、敬好人、做好人的良好風氣,讓見義勇為者有了挺身而出的勇氣;法律護航、社會保障和自身素養等方面“托底”,更是讓見義勇為者有了臨危不懼的底氣。
在上述每一次營救落水者時,會游泳的下水救人、不會游泳的在岸上呼救或尋找工具幫忙,大家都是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有條不紊地參與現場營救,就是因為有這些科學救援方法“托底”,見義“眾”為才會有更多人參與。
從阜南護士胡禮秀到警校學生呂智慧,再到亳州村民木戰爭,他們之所以能在事故現場讓昏迷者“起死回生”,是因為他們都學會了心肺復蘇等急救本領,能讓“黃金三分鐘”急救發揮最大作用。
鑒于此,全省各地都應推廣急救技術,讓更多群眾都能夠學會現場急救本領,這些急救技術或許不常用,但一旦使用或可以救命。就是因為有這些專業技術“托底”,我們身邊的見義“智為”才會有更多的支撐。
近期,電影《第二十條》票房飆升,不僅是因為影片拍得好,也是因為“正當防衛”和“見義勇為”這個話題再次觸動了每個觀眾的神經。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永清縣喜慶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鐵鈞最近在評價《第二十條》時表示:不能讓見義勇為者寒心,這也是法律給予好人的底氣。
當他人有危險的時候,我們有勇氣伸手援助;當我們有危險的時候,我們有底氣正當防衛。支持正當防衛,鼓勵見義勇為,這對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功莫大焉!
“不讓見義勇為者心寒”、讓“好人好報、善有善得”,這不僅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也是我國《民法典》出臺“見義勇為免責”等法律條文的初衷。
現如今,我國已經以國家法律形式為見義勇為護航。安徽制定的《安徽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不僅提高了對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標準,明確了見義勇為行為的確認程序和時限,更是增加了見義勇為人員免責和補償條款;對見義勇為者從確認、獎勵、保障等方面給予保駕護航。
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托底”,為見義勇為者解除了后顧之憂,這也會讓越來越多的見義勇為者,有更多臨危不懼的底氣。
讓見義勇為有勇氣,更有底氣!我們在給見義勇為者鮮花、掌聲的時候,也應該給見義勇為者以鎧甲、以利劍、以桂冠。
我們要用法律法規和社會保障制度為鎧甲,保護見義勇為、支持見義勇為,樹立榜樣的力量。
我們要用急救知識、科學施救、現代設備等手段或技術輔助見義勇為、助力見義勇為,讓“勇為”更加“智為”。
我們要大力表彰見義勇為者,讓他們在社會上有地位、在發展上有空間、在經濟上有補償,讓見義勇為成為群眾積極參與的自覺行動、本能行為。
讓見義勇為、見義智為、見義眾為、見義續為,層層遞進,一直延續下去,我們這個溫暖的世界將會更加溫暖!
據安徽時評微信公眾號 張洪金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