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多家外媒近日報道,美國蘋果公司秘密努力10年后,決定放棄電動汽車探索計劃,將團隊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
雷軍、何小鵬等業內人士第一時間發文感慨:沒想到蘋果這么快選擇放棄電動車業務。
蘋果的“官宣”猶如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奔馳CEO康林松隨后宣布,已經調整了先前設定的目標,不再計劃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為電動汽車銷售。
再往前翻翻,歐盟曾在2022年宣布從2035年起禁止銷售新的汽油和柴油汽車,現如今也悄悄撤回承諾,只當無事發生……
站在2024年的節點,回望全球汽車市場如此“反轉”,難免感慨萬千。
其實從另一個側面看,蘋果選擇放棄電動車、奔馳推遲電動車計劃,還是基于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現實考量。
當下全球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態勢日趨激烈,中國一眾造車新勢力表現搶眼。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有專家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36%至41%,樂觀情況下有望突破40%。
因此,當許多歐美企業在電動車領域停滯不前之際,另一個話題浮出水面——中國新能源車產業何以越“跑”越快?
一
我覺得,或許可以歸結為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早”。
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崛起,無疑是國家長期戰略性布局與精準政策引導的結果。21世紀初以來,我國鋪設出一條引領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康莊大道。
2001年,我國啟動了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奠定基石。此后,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南非開普敦街頭的中國新能源公交車 新華社發 哈比索·姆卡貝拉/圖
2009年起,《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等政策正式實施,推動產業健康發展。我國還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大幅降低購車門檻,有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
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明確提出新能源汽車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設定了宏偉的發展目標。隨后幾年,國家陸續推出“雙積分”制度、免征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新能源公交車推廣應用補助等一系列激勵措施,極大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和銷售。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的目標,并著重強調了基礎設施建設、智能網聯、技術創新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政府還積極推動充電設施建設,解決用戶的續航焦慮。與此同時,通過立法形式鼓勵清潔能源汽車的使用,如部分地區實行限行限購政策時給予新能源汽車豁免權等。
……
試想,如果不是國家引導新能源車產業扎硬寨打硬仗,穩基礎強肌體,那么,如比亞迪、蔚來、理想等實力強勁的自主品牌,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么?能讓大眾選擇與小鵬汽車合作開發新電動車么?
二
第二個關鍵詞,是“活”。
所謂“活”,就是充分尊重地方發展新能源車產業的自主性和創新性。
這就不得不提起合肥。
合肥當年對蔚來汽車的戰略投資,堪稱中國地方產業政策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的一次精彩演繹。
蔚來汽車生產線 溫沁/圖
合肥選擇蔚來,不僅僅是出于拯救困境中的創新型企業,更是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價值挖掘的戰略考量。
合肥借此機會,迅速集聚新能源汽車相關資源,推動了當地產業鏈的完善與發展。
蔚來汽車在合肥落地生根,帶動了就業增長和技術進步,也讓合肥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矚目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目前,安徽汽車產量歷史性地跨過200萬輛大關,出口汽車72.92萬輛,躍居全國第二。
當栽下的梧桐樹吸引來第一只“鳳凰”,就會有更多“鳳凰”飛來。
2021年8月,比亞迪在合肥投資150億元的園區正式破土動工。同年,比亞迪還斥資200億在無為新建新能源動力電池及配件項目;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淮南、滁州等安徽多市布局;華為與奇瑞、江淮兩大車企合作造車……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投資蔚來的案例,為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一方面,它開啟了地方政府主動參與高科技產業投資的新篇章,示范了如何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導和支持新興產業的成長,推動了各地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大膽創新和實踐。
另一方面,它增強了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信心,鼓舞了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這個充滿活力的行業中,進而推動了整個產業鏈條的協同發展。
三
第三個關鍵詞,是“放”。
可以說,當初特斯拉落地上海,實現大規模國產化的舉措,不僅扮演了攪動汽車市場格局的“鯰魚”,更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落成并迅速投入生產,促使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標準。眾多國內供應商得以對接更加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快速提升了自主研發能力和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
特斯拉的品牌效應與市場運作方式,為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樹立了參考。中國本土車企重新審視自身的品牌定位、產品力及營銷模式,加速了從依賴政府補貼向依靠市場競爭力轉變的過程,催生出更加注重用戶體驗、技術創新和品質保障的新一代電動汽車產品。
如今,瓜熟蒂落,正是豐收的季節……
四
當然,蘋果“棄電”、奔馳推遲計劃,僅僅只是汽車發展史上的小小節點,留給我們的是更多思考空間。
新能源產業意味著一場全新的技術革命,再成功的企業想要跨界進入,也很難一帆風順。
同時,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的車企,不要想著一勞永逸。我國新能源車企要繼續加快自身在智能化、電動化上的技術研發與戰略布局,不斷優化產品性能和服務體驗,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市場風險。
隨著技術迭代更新和市場環境變化,中國將繼續深化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引導與布局,以期在全球汽車業新一輪的變革浪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中國車企,繼續加油!
據安徽時評 撰稿:畢舸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