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鄉愁叫回家過年,有一種幸福叫過年回家。
他鄉縱有當頭月、不抵家鄉一盞燈,無論家有多遠、路有多難、天有多冷,都擋不住游子回家的腳步。
今年春運,有關部門預計,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達90億人次,其中自駕出行的客流72億人次。
在這場向著未來的蓄力中,人們流動的方向有牽掛的家鄉,更有向往的光明前景。
從“農民工輸出基地”安徽阜陽看,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除夕前外地返鄉車近30萬輛,同比增長近50%。這些車輛,有很多留在家鄉,不再駛回遠方。
阜陽迎來春節過后首場招聘會 王彪/圖
還有很多“天之驕子”奔“阜”而來、向“陽”而行,選擇到阜陽擇業創業。
隨著回歸農村的人越來越多,那些曾經空置寂靜的老宅又重新煥發人氣。
比如,全國第一人口大縣臨泉,高峰時在外務工人員超100萬,如今近30%回到家鄉。
目前阜陽全市務工人員約360萬人,其中外出260萬人、下降8.7%,本地近100萬人、增長10.2%。整體上看,本地就業人員新增比例逐年上升,“鳳還巢”的態勢越來越顯現。
阜陽是安徽的一個生動縮影。
一直頂著“人口流出大省”標簽的安徽,自2013年首次出現外出人口回流現象,今年已連續第十年持續回流。
據統計,2022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國第二,總量達到6127萬人,同比增加了14萬人,大量人口涌入安徽。
其中,不僅有眾多在省外的安徽人回流,還吸引了不少外省人員來安徽工作、安家。2022年,安徽凈流入24萬名大學生、農民工回流120萬人。
從去年起,安徽省及各市出臺相關政策,人員人才回流加速。
2023年,僅新返鄉入鄉創業就達10.9萬人,各類人才增長80余萬,創辦各類經濟實體6.3萬個,呈現出老板、人才、技工群體式、組團式返鄉入鄉態勢。
2013年至2023年6月,在產業結構層次相對較高的電子信息業、汽車業、家電業,安徽從業人員分別增長138.5%、51%和28.8%。高端制造業快速發展,吸引著安徽本地及省外就業人口加速集聚。
從近千萬名農民工省外務工,到24萬名高校畢業生流入、120萬名農民工回流,曾經的勞務輸出大省安徽現如今成為人口凈流入省份、人才凈流入省份。
過去興起打工潮,如今涌動回流潮;昔日“孔雀東南飛”,今朝“春暖燕回巢”。
更多在外皖籍人特別是務工人員離開“詩和遠方”,選擇“家和田野”,這背后有產業轉移的“大勢”,有葉落歸根的“大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但更多是家鄉建設有能融入的“大事”。許多年輕人說,“安徽上來了,北上廣我就不去擠了”。
人口的變動是城市經濟興衰的晴雨表。如果一個地方有大量人口流入,說明這個地方有更多就業機會,有更好創業機遇,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如今,“歸雁經濟”在安徽已漸入佳境,但“雁陣高飛”仍需多方協力,可以在“家鄉牌”“政策牌”“發展牌”上下功夫,推動更多的人回鄉、錢回流、企回遷。
用親情留人。
當下,很多人都有回報桑梓的愿望,要恰到好處地用“情懷”暖人心、聚人氣,以“鄉情親情”為紐帶,內搭平臺、外聯老鄉,常態化對接本籍人士,積極推介家鄉相關政策和信息。
通過實施“接您回家”“候鳥回遷”等行動,鼓勵外出人員“鳳還巢”,培強“還巢鳳”,招引“外來鳳”, 激活“鄉土鳳”,進一步形成群鳳起舞、百鳳爭鳴的生動局面。
用環境留人。
現在的安徽是養人的天地、創新的高地、人才的福地。要放大“投資安徽行”“人才安徽行”品牌效應,精心組織“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創建“海客圓桌會”新型引資平臺等系列舉措,讓“回安徽去”“到安徽去”成為一種趨勢。
引人更要留人,對于那些在皖工作的高精尖人才,要真心實意對待、真招實策服務、真金白銀惠及,解決好他們的落戶安居、醫療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等現實問題,讓人才安心“播撒種子”、放心“澆灌汗水”、真心“投入興皖”。
用產業留人。
據對回流人員分析顯示,驅動因素中經濟牽引占比最高,達41.67%。這說明產業是吸引人口回流的關鍵,以產聚人、以人興產。
比如,汽車產業是安徽的首位產業,有7家整車企業,規上零部件生產企業超1200家。去年安徽省出口汽車72.92萬輛,增長89.8%,居全國第二。這樣完整的產業鏈,就是留人的“大寶庫”。
安徽汽車“揚帆出海” 王玉實/圖
從省到市縣都要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打造全產業鏈的運作模式,持續促進就業擴容提質,確保“回流”人才人員有業就、有錢掙、有舒適感。
據安徽時評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