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時評微信號消息,這兩天,天寒地凍,一條暖消息刷了屏。
在大雪封山封路的時候,安徽金寨縣槐樹灣鄉的村民提著籃子,籃子里裝著熱水熱飯,免費送給路上被困的司機。
這讓人特別感動,但又不僅僅是特別感動。
平常的時候,當地老百姓也會提著籃子來到路邊,與過路司機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叫“易”,公平交易的“易”——這是市場經濟的常態。
而這回村民愿意交貨,卻拒絕收錢,這叫“義”,義重如山的“義”。村民心里有桿秤:對受困的人,必須無償幫助;否則,那就是不義——這是老區人民做人做事的常態。
我們注意到,這次活動是當地政府組織的。而這種一呼百應的行為,讓人想起了當年當地老百姓響應政府號召,出人出錢出物支持革命、奮勇抗日的歷史。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金寨人的本色是紅色。
聊到這里,我想起上個世紀在蕪湖當記者時,曾經寫過一篇獲獎報道,叫《老區來的大學生買不起吃飯的碗》,那位大學生的家就是這次的金寨槐樹灣鄉。報道感動了讀者,蕪湖人紛紛解囊,捐助大學生。
后來我帶著捐款,專門去了當時還比較貧窮、遠沒有現在富裕的槐樹灣鄉,找到了這位大學生的家。讓人意外的是,這位大學生及其父母卻堅決拒收捐款,并且堅定地認為,他們能戰勝暫時的困難。若干年后,我了解到,當年這位買不起飯碗的大學生,后來考取了博士,現在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大學教授。
義不受金,窮有骨氣。從這個意義上講,有著金子一樣美好高貴心靈的金寨人民,他們的底色應該是金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本色源于底色,底色涵養本色,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在這里,向老區金寨淳樸善良的普通百姓,致以崇高的敬意!
華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