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徽時評微信號報道,2月2日,一場高規格的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主賓雙方分別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和34位在京的皖籍或在皖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
安徽省在京院士座談會舉行 楊竹/圖
院士是家鄉寶貴的資源。4小時緊鑼密鼓的交流,濃濃鄉情鄉誼在會場上酣暢流淌。
科技強省是安徽“七個強省”建設的首位目標。2024年,安徽怎么干?站在高位的院士“天團”,給出了真知灼見。
一
兩院院士是科技人才金字塔的塔尖,瞄準前沿科技是他們一致提出的方向。
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人工智能大模型……近年來,人工智能領域技術突破不斷,創新成果不斷融入社會各個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方式。
幸運的是,安徽站上了風口。人工智能成為安徽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張好牌。
在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超過2200家企業入駐,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形成了以智能語音、人工智能產業為核心,網絡安全、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產業共同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面對快速上升的態勢,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鈸院士冷靜提出,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讓人工智能發展更加安全。
他還具體支了三招:一是在安徽省建立一個大模型的測評中心,保障大模型的健康發展;二是結合智能網聯汽車在安徽的發展優勢,重點發展自動駕駛產業,提高自動駕駛安全性;三是利用清華大學在安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積累的大量優勢,推動更多安全產業在安徽落地。
上接天,下接地,先進技術落地在哪里也是院士們關切的點。
中國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鄔江興院士認為,面對全球數字技術發展迅速、異常熱鬧的表面,更要認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對于高大上的高新科技,老百姓的宏觀感受和微觀體驗之間,存在著不一致。“偉大的技術是應該有溫度、有親和度,能讓老百姓受益的。因此,在推動科技創新中,應當重視技術發展的應用價值。”鄔江興說。
過去的一年,安徽在空天產業上的發力讓人驚喜。
國防科技工業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介紹了深空探測實驗室落戶安徽一年多來的“成績單”,高度聚集人才、重大工程實施、前沿技術攻關、國際合作交流、能力條件建設這5個“科目”均開局良好。
在此之上,他建議安徽省進一步重視人才資源,尤其是領軍人才,多渠道做好這個工作,用更快捷的方式、更優厚的條件吸引人才來皖。此外,建議安徽高標準發展商業航天,利用國家重大工程牽引,帶動空天產業發展,開發太空育種、太空旅游等。
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段路明是去年的新晉院士,他提出的懇切建議是:安徽應該大力發展量子產業。他表示,量子是安徽科技創新領域的一張閃亮名片,未來,量子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要把量子計算機的規模和質量做好,另一方面是要做好量子產業的示范應用。
段路明院士本科到博士階段都是在中國科大度過,一直從事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是國內較早一批研究量子的科學家。他認為安徽有著良好的創新家底,大科學裝置數量位居全國前列,位于合肥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可以和量子研究有很好的結合。當下,還需要一批科技企業一起投入到量子科技事業中,做一些示范性應用,共同促進量子產業快速發展。
二
新質生產力成為座談會上熱度最高的詞。
當年的“網紅校長”,現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院士依然滿懷熱情,敢于直言。
他說,以前提起安徽總是只能想到“農業大省”的標簽,但是現在安徽形象中,科技含量越來越濃重。這種新身份、新標簽,讓他十分高興。
他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創新起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方式,具有三個特點: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實際上核心詞就是高科技。發展新質生產力,尤其要重視高新科技力量。
竇賢康坦言,安徽的科技創新發展速度很快,但是到今天這個地步,必須靜下心來,一些基礎科研是急不得的。安徽對中國科大的支持也是非常關鍵的,安徽省的后續發展也必須要有一所中國頂尖的高校。“我們要保持對科技的尊重,花更大力氣,有更長遠的眼光。”竇賢康說。
國家電網全球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副院長湯廣福院士也肯定了“科技創新已經是安徽的金字招牌”。結合科技創新,他提出要聚焦“卡脖子”問題,緊扣國家重大戰略目標,不斷強化安徽省內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安徽省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標志性項目,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此外要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要堅持建好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堅持“四個面向”,建立健全“沿途下蛋”機制。要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把高水平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結合,建立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一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曹建國院士建議,要發揮科技優勢,加快科技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憑借以國家實驗室為龍頭的戰略科技力量,支持科技企業落地安徽,聚集國內外高層次人才,發揮科技人才在經濟發展中“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三
科技要落地,要服務于人民,這個觀點在這場座談會上被多位院士提起。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劉德培院士表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結合科技賦能和改革創新,建好智慧醫院。其基本思路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超計算一系列的高技術放在醫療衛生上。
安徽日報,贊139近幾年,他主持的國家人口健康科學數據中心在阜陽市做了一些試點,基本摸清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慢病管理、重病治療。這項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在醫學上已經有統計學意義了,他希望這項工作能繼續進行下去。
原農業部副部長李家洋院士說:“無農不穩。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碗里要裝中國糧。”
安徽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去年,安徽糧食產量達830億斤,這個數據清晰地展示出安徽在農業糧食生產方面的重大貢獻和地位。但是李家洋提醒,面對這份成績,不能掉以輕心。從種子到種源,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要繼續努力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更期待安徽能打造出屬于農業領域的大科學裝置。
北京大學國家生物醫學成像科學中心主任程和平院士表示,生命健康產業是朝陽產業,很高興看到安徽把生命健康產業作為十大新興產業之一在大力推動。 他還表示,自己團隊的研究內容和愿景,如新藥的創新創制、高端醫學器械、生物醫學與人工智能結合,這些和安徽發展生命健康產業十分契合。希望在進行產業化過程中,能夠把科技成果落在安徽、落在家鄉。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陸林院士一席發自肺腑的感言——“工作之余,所思所想皆是故鄉,想念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家鄉的親人”,經媒體報道后讓無數人動容。
他對于安徽未來的發展,有三方面建議:一是要解放思想,思想決定認識,決定著發展、境界,甚至是未來。在創新環境上,安徽走在了前列,要繼續把這種精神發揚下去。二是做好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工作。人才培養的基礎是教育,省屬高校要加強一流學科的建設,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三是做好醫療衛生相關的科技創新工作。安徽有亳州這一“藥都”,應利用好這一優勢,為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陳婉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