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 實世界研究》報告發表于學術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IF: 5.8),繪制出了一幅數字版的“中國肥胖地圖”。按照我國超重和肥胖的 BMI(身體質量指數)分類標準,1580 萬成年受試者中超重人群占比 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這幅“中國肥胖地圖”一經發布,迅速引發網民的廣泛關注。除了 因肥胖人群占比較高,讓人感到肥胖干預面臨嚴峻形勢之外,還有人感 嘆:減肥實在太困難。而“中國肥胖地圖”讓一些減肥失敗者再次燃起 希望,讓他們產生以此來指導減肥的想法。
如果說,減肥是一場針對個人毅力和生活方式的“戰爭”,那么,“中 國肥胖地圖”則能起到知己知彼的作用,從而增加在這場“戰爭”中的勝 算。尤其是,肥胖與個人生活方式、患相關慢性病的情況等有很大關 系。因此,該研究報告在這方面的分析,可以幫助肥胖人群糾正不良生 活方式、以及做好相關慢性病的早期預防。
但也要看到,“中國肥胖地圖”對個人減肥的指導作用很有限。因 為“中國肥胖地圖”是抽象和宏觀分析,個人減肥則是具體和微觀行為, 兩者隔著鴻溝,直接作用難以發揮。比如肥胖率很低的地區也會有很 多胖子;超重患病率年齡峰值也是取平均數,但是否因超重患病,主要 取決于個人因素。假如有人將這些數據當作減肥的具體指導,認為當 地肥胖率不高或自己尚未進入超重患病率峰值年齡,就放松體重管理, 可能會因錯誤解讀數據而誤入減肥歧途。
另一方面,社會在超重和肥胖干預方面進行宏觀布局時,“中國肥 胖地圖”的參考作用的確不容低估。無論是落實健康中國行動,還是推 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超重和肥胖干預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落 實這些工作,需要在經費投入、人才隊伍培養和運動場館等基礎設施建 設、飲食干預等方面進行布局。不同區域和年齡段的肥胖率等數據,就 成為進行布局的重要參考依據。比如肥胖率高的地區應該相對加大投 入力度等。
此外,“中國肥胖地圖”對社會也很有幫助。一個地區需要開設多 少減肥門診,是否有必要將減肥藥物納入醫保目錄,重點針對哪些慢性 病進行早期預防利于降低肥胖率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類似研究報告 當中找到參考答案。
用“中國肥胖地圖”指導減肥可行,但對個人的直接指導作用不強, 需要防范錯誤解讀。相比之下,社會在推動肥胖干預行動時,應該充分利用好這些數據。經由社會推動,肥胖干預措施得以細化,對個人的指 導才會相應加強。從總體來看,類似研究報告只要確保數據質量,并且能夠得到正確解讀和合理利用,對于降低社會整體肥胖率和減少肥胖 相關疾病,都大有好處。(羅志華)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