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女外科醫生在社交媒體發布的醫學畫作引發網友關注。 19日,河南省人民醫院手足顯微外科副主任醫師白輝凱告訴記者,其創 作醫學畫作已有10年時間,平常用掉的繪畫本就有五六個,畫了有三四 百幅作品,目的是讓患者和家屬更為直觀地了解病情。
診療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過程,離不開醫患雙方的互動與交流。 彼此形成共識與默契,才能讓醫療過程變得更順利,醫療效果也會更好。 認知上的不對稱會造成患者對醫療過程心生疑慮,甚至讓病人不信任醫 生,不配合治療。醫生把患者的病情、治療方案講清楚講透徹,患者才能 心中有數,既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又能按照醫生囑咐和要求做好配合。
與此同時,診療過程也是一個醫學普及的過程。隔行如隔山。醫生 眼中普通而淺顯的專業知識,對患者來說可能如同天書。如果醫生不注 重談話技巧,不能把較為專業和復雜的病情通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講清楚, 或者說了一大堆病人聽不懂的內容,或以“說了你也不懂”來搪塞,都會引 起誤會并引發負面后果。
此外,高效的醫患溝通可以減少醫生的工作壓力,在優化醫療資源 的同時,也能減輕患者的就診負擔,讓患者不會因不確定性而反復換醫 生看病。為此,一直以來業內外都強烈希望醫生所說的“醫言醫語”,能 夠讓患者聽得懂,這既是醫療流程的現實需要,也是體現醫生基本素養 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醫患關系相對緊張,醫生在改善醫患關系中發 揮著主導性作用的當下,如何讓患者聽得懂病情解釋,需要醫生轉變觀 念與作風,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才會有實現方式的創新與效果的 改善。
其實,把復雜的病情說清楚并不難,難在醫生以何種方式來表達和實 現。比如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冀魯醫生,每次給患者做手術 前,都要給他們手繪一張病情解析圖,從醫10年來,他畫了超過500張這 樣的圖。也正是通過此舉,他破解了“解釋不清”的尷尬困境,融洽了醫患 關系,贏得了患者充分信任。無獨有偶,武漢市蔡甸區大集街衛生院醫生 侯勇以手繪畫為患者答疑解惑、解釋病情,體現了白衣衛士的仁心仁術, 以及以患者為中心的實踐與探索,為做好醫患溝通作出了示范。
河南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白輝凱創作醫學畫的做法,與上述同行 的做法如出一轍。通過簡單明了的手繪畫,患者能直觀地了解到,手術部 位怎么去修復、如何做處理,對手術的步驟和效果、風險能有較為清晰的 認知,從而更好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而且醫生通過自己的方式不斷傳 遞出有用的醫療信息,達到了普及醫學常識的目的,為提升公眾醫學素養 和優化醫療環境發揮作用,收到了極其明顯的效果。
相信隨著更多的醫務人員采取類似方式,真正說“讓患者聽得懂的 話”,醫患關系將進一步改善,醫療環境也會實現質的提升。(堂吉偉德)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