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年輕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催生出療愈經濟,“情感樹洞”“好運噴霧”等情緒產品層出不窮。8月15日,南方周末的《用量子力學解決精神內耗?起底“療愈經濟”背后的混沌江湖》一文,再度引發公眾對“療愈經濟”的討論。實際上,這些情緒產品受歡迎,是因為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緩解年輕人的壓力。然而,只有通過社會合力減輕年輕人身上的壓力,營造一個相對寬松和健康的氛圍,才是治本之策。
面對諸多壓力,年輕人通過消費情緒產品來緩解壓力,也是自救的方式之一。通過消費虛擬服務以及產品來緩解焦慮的療愈經濟,無疑是針對現實需要催生出的新經濟形態,其關注年輕人的運動健康、心理健康,職場健康等。在這樣的療愈消費中,年輕人從逃避現實轉向自我保護自我照料。比如,年輕人通過建立夸夸群、分享美好群、罵醒戀愛腦等方式,與陌生年輕人建立一種互幫互助的緊密聯系,來緩解壓力。在工作和生活重壓之下,年輕人找到這樣一種有一定效果的解壓方式,是可喜的。
療愈消費固然能帶來一時的解壓價值,但終歸是治標不治本。年輕人壓力從何而來?主要包括升職加薪、房貸壓力、父母催婚催生等。究其根本,高強度的工作和復雜的社交環境,使得年輕人的情緒壓力難以釋放。蓋樂普最新情緒報告顯示,全世界都處于壓力之中,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4個人曾感受到壓力。《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則顯示,13-34歲人群焦慮和憂郁水平高于其他年齡。
面臨當前年輕人壓力大的情況,僅僅靠療愈消費來解壓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注重從源頭上減輕壓力。社會對年輕人的期待,不能只是停留在奮發有為,還要關注到他們的身心健康,通過減輕壓力激發其創造性,不讓各種負擔消磨其生活熱情,從而使年輕人擺脫這種在“躺平”和內卷中反復掙扎的局面。
如何從源頭減輕年輕人的壓力,是社會需要認真考慮解決的。最重要的是,社會應該達成的共識是,在如今的網絡時代,如果社會聲音多集中于聲討年輕抑郁患者不抗壓,那一定會讓現狀更糟糕。此外,要想讓年輕人減壓,社會需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豐富宣傳形式,提供專業知識支持。學校、企業等單位可加強人文關切,注重成員的心理健康問題。相關部門應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平等的就業機會,真正為其創造出健康、友好、包容的發展空間。(汪艷)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