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是屬于孩子們的節日。然而一些為了儀式感而舉辦的“聯歡會”,被當成禮物送給他們的“課程禮包”,還有以“完成一篇日記”為代價的出游……把好端端的節日變成了“任務交付日”。(5月31日央視網)
兒童節原本應該是簡單快樂的,但由于大量的“聯歡會”排練、各式各樣的作業任務,硬生生把這個節日變成了“任務交付日”。
快樂兒童節變沉重“任務交付日”,細究起來主要原因無外乎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形式主義惹的禍。以兒童節“聯歡會”為例,這確實能為兒童節增加一些歡樂氣氛,但凡事都得有個“度”,時下一些“聯歡會”,甚至讓孩子們提前一個月就反復排練、過度追求演出效果,讓孩子們精疲力竭、興趣索然,實際搞成了面子工程、政績工程,顯然背離了快樂初衷,侵蝕了兒童節的快樂氛圍。
二是“搶跑”思維使然。一些培訓機構,竟然在兒童節給孩子們送上“課程禮包”,一些家長對此也欣然接受,不知道孩子們是該哭還是該笑。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的任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孩子們要學習什么,應該說國家都劃出了大致的任務和范圍,而且為了防止孩子們超前學習,國家也明確了相關制度。但一些家長總有“搶跑”思維,認為孩子越早學越好、越多學越好,于是一些培訓機構趁機放出“兒童節優惠課程”,與這部分家長一拍即合。
此外,一些家長由于工作忙陪不了孩子,又怕孩子閑著惹是生非等,就自行給孩子布置“六一作業”;還有一些家長生怕失去教育孩子的機會,帶孩子參觀旅游等,也不忘給他們布置活動后的作文等。這些看似無奈或者負責任的教育方式,并沒有從孩子意愿和兒童節的真諦出發,讓孩子們失去了過兒童節的真正樂趣。
快樂兒童節變沉重“任務交付日”傾向亟待糾偏。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盡可能在征求孩子意見的基礎上再安排相關活動外,也要從更深層面多角度合力化解。一方面,對兒童節聯歡會等相關活動的頻次、規模等進行規范,盡力壓縮形式主義的空間;另一方面,需要家長端正態度提升認識,祛除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搶跑思維,還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余明輝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