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來臨,備年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相比老一輩,年輕人更傾向輕裝返鄉,超八成年輕人傾向線上備年貨,使得年貨也加入了春運大軍,“過年回家帶點啥”成了一道難題,不少年輕人表示過年回家除了自己什么都不想帶。(1月9日星視頻)
春節將至,身邊的街道換上了節日的盛裝、電視的廣告開始喊你過年、電商的年貨節辦得熱火朝天……各種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身在異鄉打拼的人們“歸家的信號”也日漸滿格。日前,國新辦發布數據稱,今年春運期間,全國客流總量約為20.95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99.5%。這意味著,很多在外打拼的游子將在這個春節選擇回家團圓。
無數游子歸心似箭的同時,“年輕人春節回家帶點啥”的話題又一次沖上熱搜。盡管父母總是會說“過年回家就好,什么都不用帶”!但對于習慣于“禮尚往來”的國人來說,過年回家時,給父母等長輩奉上一份禮物以示孝心和祝福,給子女晚輩贈送一點心意給予關心和期許,這種傳統已經深深烙入內心。同時,“打工人”常年在外打拼,內心覺得虧欠家人太多,想在重要節日之時用一份禮物來彌補心里歉意。再加上這幾年受新冠影響未能在過年時回家團聚,“回家帶點啥”的困惑感顯得更加的強烈。
春節回家帶點啥?其實本身并不是一個難題,只是大家內心糾結情緒的外在體現。譬如,上次帶給媽媽的禮物至今還沒拆封,是不合心意?去年帶給爸爸的皮帶吊牌還在,是尺寸不對?帶給妻子的手表沒見她戴過,是不夠檔次?其實,不使用禮物并非代表其不好,或許是收到禮物者內心珍視而舍不得使用。
禮物是親情的承載,最重要的是親情而非禮物。事實上,父母盼子女、妻子盼丈夫、兒女盼父母回家過年,他們思念的是親人,盼望的是團圓和陪伴,并非回家時收到的禮物。春節里,回家的你少一點呼朋喚友的觥籌交錯,多一點帶上家人逛街游玩;少一點不到飯點不起床的懶覺,多一點主動燒火做飯的幫忙;少一點網絡世界的沉迷虛度,多一點家長里短的聊天陪伴,才是他們想要的禮物。
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今年春節,你只需要帶上你自己,回家旅途上平平安安、全家團圓時開開心心、假期陪伴中說說笑笑,就是給家人最好的禮物,也應該是家人期待已久的禮物。
大皖新聞記者 袁星紅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