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 2022 年,中小學生給課本挑錯而被采納的報道屢見報端。孩子們自稱“偶然”發現的背后,需要經歷怎樣的思考過程,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品質?在學教材、用教材過程中,怎樣正確看待“標準答案”,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又該如何激發?記者進行了采訪。(1月8日《光明日報》)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質疑精神、獨立思考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對于孩子們來說,能夠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權威,而不是“唯唯諾諾”,才有利于塑造獨立人格、健全人格,才能更有利于成長、成才,成為明天的“社會棟梁”。
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孩子變成了“做題機器”,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也不敢去質疑權威。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學校、教師、家長都越來越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一些中小學生給課本挑錯,也往往能夠得到教材出版社、編輯等相關方面的積極回應與肯定,如果挑錯屬實,還能及時進行更正,這些也更加激發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形成學生與課本之間的“良性互動”。就算挑錯沒有成功,這種敢于質疑權威的做法本身就有價值,也值得肯定。所以,學生們多一些這樣的“僭越”,說明現在的教育很好地做到了“本分”,這樣教育才會更有希望。
進而言之,學生與課本之間的關系,不是一方“輸出”,一方“接受”的“單向輸出”關系,課本不是讓學生一味死記硬背、讀死書的對象,學生與課本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不僅要讓課本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橋梁,學生還可以多找“課本茬”,參與到改進完善課本的過程中來,真正成為課本的“主人”。
不僅是課本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要摒棄以前“單向輸入”的錯誤做法,要能形成一種“良性互動”。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愿、人格,要學會成為孩子的“傾聽者”,而不是“說教者”,也要能讓孩子找自己的“茬”,這樣才能夠形成一種“相互約束”“相互監督”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學校、家長改進教育方式,實現教育的“良性互動”,為孩子營造更為寬松自由包容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
作者:戴先任 (2023年1月9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