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3 日,河北秦皇島一學校在校門口擺放桌子貼“免費碎手機”標識,并在桌子上放著工具。校方稱,擺放工具希望能震懾學生,學生有需要跟家長聯系可以提前報備,帶手機交由班主任代管,放假會充滿電還給學生。但如果學生沒有提前報備偷摸帶手機,被校方發現后這手機肯定會被砸碎,砸碎后學校會照價賠償給家長,也經過家長同意。(9月4日中工網)
學校公開設攤“碎手機”,其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藉此警告學生,不要試圖偷帶手機入校。這個舉措看似淋漓痛快,豈不知屬于違法行為——學校無權砸碎學生手機,即便是砸碎后照價賠償,也不妥當。在學生報道的第一天,學校知法犯法,給學生和家長上的這堂“開學第一課”,顯然是不合格的。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老師除了傳授書本知識之外,還應以身作則,主動知法守法,并通過言傳身教,教導學生遵守法律和社會道德,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由此可見,涉事學?!懊赓M碎手機”的舉動,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示范,此舉無疑是在告訴學生“校規大過法律”。難以想象,如此不把法律當回事的學校,又能教導出什么樣的學生來?去年,教育部公布《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可見,學校有責任做好學生手機管理工作,防范學生違規私自上網、偷玩游戲等。但是學校不能任性而為,需要在法律的范疇內,依法合規制定妥善的管理辦法。
在管理學生手機方面,教育部已有明確指導,多地學校也探索了合理方案,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支持,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上海沙田學校設置了有趣的“機場提升”和“停機坪”,以及定期的手機保險箱,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手機進行分級管理。還有學校舉辦學生辯論會,針對手機上網、玩游戲等議題,進行熱烈的辯論,讓學生充分了解使用手機的利弊。這些正面積極的案例,才是各地學校的學習榜樣。
作者:江德斌(2022年9月5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