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已達到2億人左右。隨著首批“00后”走出象牙塔,靈活就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選擇之一。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18.6%的2022屆高校畢業生選擇了自由職業,較去年提高3個百分點。(8月1日《工人日報》)
靈活就業者與上班族相比,享有更多自由。但同時,上班族有的,靈活就業者未必有。其中之一就是,上班族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進行治療可以享受工傷醫療待遇,靈活就業者卻無法享受。根據現行政策,不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鄉居民社保還是城鎮職工社保,都無法參加工傷保險。
靈活就業人員工作的危險系數,不比上班族低。近幾年,靈活就業群體中的交通事故、猝死等事件屢屢引發公眾關注。比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9版)顯示,在一項有 1692 份有效樣本的調查中,43.32% 的快遞小哥有時會遇到交通安全問題,10.87% 的快遞小哥一直以來都有交通安全問題,9.16% 的快遞小哥經常遇到交通安全問題。
按照目前的規定,工傷保險需以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但靈活就業人員與從業單位之間的關系,屬于非穩定勞動關系。現實生活中,有個別地區探索開展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試點,但由于存在勞動關系難確定、工作流動性強、工傷事故調查取證難等問題,靈活就業人員仍無法正常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在此背景下,一些平臺企業通過購買商業保險實現其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但各個平臺、各類行業的保障力度和水平差異較大。總體上來說,替代性商業保險不能覆蓋工傷需求。與工傷保險相比,靈活就業人員購買的商業險普遍附加值低、保障力度小。尤其是,意外傷害保險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保險,在理賠或免責事由方面約定得非常寬泛,靈活就業人員受到的傷害很多屬于意外傷害保險的免賠事由。
2021 年 7 月,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在制定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辦法,擬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初步考慮要明確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是由政府主導的保障制度,在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的大框架下建立和實施。
在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過程中,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精確評估不同行業靈活就業群體的工傷風險,合理確定參保費率,既要考慮到參保單位、參保人的承受能力,又要保證參保人的待遇。二是通過立法對靈活就業人員的職業傷害風險予以規避和防范,探索建立單獨的職業傷害保險機制。三是出臺細則對平臺、從業人員的行為進行約束,讓平臺和從業人員遵守社會規則,減少道德風險和基金風險。
靈活就業人員規模龐大,為這個龐大的群體提供職業傷害保障,為其撐起制度“保障傘”,十分關鍵且迫切。
作者:謝慶富(2022年8月2日 新安晚報 2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