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說家蒲松齡(1640-1715)以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而名揚海內外。19歲時,蒲松齡參加童試,也就是考秀才。在縣、府、道三級考試中,他接連三次獲得第一名。一時間,蒲松齡聲名鵲起,然而,在接著的鄉試中,蒲松齡居然落榜了。此后人生中,蒲松齡一共考了N次,一一敗北,直到72歲,才考了個“歲貢生”。這不能不使他時時念及當年連續考了三個“第一”的高光時刻,他也由衷地感謝當年提攜他的“恩師”、安徽宣城人——施閏章。
蒲松齡雕像 劉陳寅(供圖)
不畏權不戀財的“宣城派”盟主
從幼年看,施閏章(1618-1683)算是聰明又成器的人。他出生于理學世家,出生地在宣城雙溪螺絲沖。9歲時成了孤兒,跟著祖母和叔父生活。叔父非常重視對這個侄兒的培養,在當地給他選最好的老師,老師和叔父不僅引導他讀科舉考試的書,還非常重視培養他的詩文寫作。施閏章勤學強記,早有文名。從他的詩作“十八病且婚,生計日轉拙”看,讀書年代的施閏章,家庭條件并不好,身體也不好。
叔父還注重施閏章的游學活動,早年就安排他去北京,與北方文人詩歌唱和,這就使得施閏章眼界開闊,情趣大異于一般讀書人。施閏章早年也以詩揚名,與北方的宋琬被當時人稱為“南施北宋”,而且施閏章主持東南詩壇數十年,因其詩作清真坦率,特色明顯,人稱“宣城派”,以致一詩脫手,爭相傳誦,被人視為“才子”。
在科舉考場,施閏章順風順水。順治六年(1649),施閏章取得會試第一百九十二名,順利進入殿試,并成為當年第二十九名進士,被派往刑部“觀政”,就是去刑部實習。這時,施閏章的病又犯了,不得不回家病休一年多。假期結束,他回到刑部任職,先后被派往廣西、湖廣,直到順治十三年(1656),調任山東提學僉事——學政的副手。
施閏章赴任山東,便將詩文務實的風氣帶至鄒魯,這在他次年主持的童試中便得到體現。
順治十五年(1658),施閏章主持走馬上任后的首屆童子試。考試前,一位陌生人上門自我介紹稱,他受當朝大學士、吏部尚書劉正宗的特別委托,專為安丘的一名考生而來。該考生,是劉正宗當年同科進士的孤兒。安丘,是劉正宗的故鄉。劉正宗(1594-1661)是明朝崇禎年間進士,曾是太子的講讀官。清人入關后,屢次詔請劉正宗入仕,劉正宗方入朝為官,當時人稱“劉閣老”。就是他,在吏部尚書的任上,舉薦施閏章為山東提學僉事,對施閏章來說,可謂有“伯樂”之功。來者轉告劉閣老的“指示”,要求施閏章務必照顧這個孤兒。
考試后,施閏章抽出該孤兒的試卷,覺得水平不夠,“未予入格”。
榜單一公布,來者立即找上門來,對施閏章說:“你好自為之!這件事情關涉你的前途禍福!”施閏章說:“如果按照你的意思辦,則朝廷勢必失去一名真正的學子。我寧愿不當這個官,也不會干這種違背良心、有失禮教的事情。”
不久,劉正宗兄長去世,他歸鄉辦理喪事,借機找出那名孤兒的答卷,發現質量確實不行,于是感嘆道:“這不能說我對不起同年了!這份答卷確實‘文不入格’。施愚山不畏權、不戀財,是個真君子!”愚山,施閏章的號。
“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的秀才
在順治十五年的童試中,還有一位考生,注定要讓主考官施閏章青史留名的。這位考生,就是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大師蒲松齡。
清朝順治年間的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道試(院試)。弄明白童試的這三個階段,就容易理解蒲松齡的“三個第一”了:蒲松齡在淄川縣參加縣試,名列第一;府試第一;院試第一。最后通過院試的,就是“生員”,也被稱為“庠生”“諸生”“茂才”“博士弟子員”。民間俗稱“秀才”。蒲松齡取得三個“第一”的成績后,即成為“博士弟子員”。
院試是由學政出題目,考試內容為四書。“四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蒲松齡拿到手的題目是《蚤起》和《一勺之多》。
《蚤起》出自《孟子·離婁下》,也就是“早起”,說的是“齊人一妻一妾”,男人每天出去都酒足飯飽而歸。妻妾問與誰在一起,回答總是與富貴人小聚,但妻妾從來不見有富貴的朋友上門,這引起妻妾的懷疑,于是妻子“蚤起”跟蹤,結果發現男人拐彎抹角來到墳地,吃了一些人家祭祀亡者的飯食,然后回家在妻妾面前謊言炫耀,這讓妻妾傷透了心。
根據院試答題要求,蒲松齡當按照八股文的套路,來完成這份試卷。八股文的寫作,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和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提比、中比、后比、束比組成。每個組成部分的內容和表達形式,都有明確規定。當時,一篇八股文的字數要求為550字,超出或不足都會影響評分。
考官施閏章的評價是:“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丑態,畢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有掉臂游行之樂。”滿滿的欣賞與夸獎!
施閏章出的第二個題目是《一勺之多》,出自《中庸》,原文大義為:
無垠的天空,是由很多明亮的物體組成的,有太陽、月亮和星系;廣袤的大地,是由一撮撮碎土堆積起來的,它負載三山五岳而不覺沉重,承托江河湖海也不泄漏;再說大山,是由許多拳頭大小的石頭壘起來的,它高大雄偉,叢林茂密;再說江河,它是由一勺勺的水匯聚而成,深不可測,蛟龍魚鱉,生生不息。
含義為不要嫌一把土、一勺水量小,大山、江河就是這一把土、一勺水匯聚而成的。
蒲松齡的這篇八股文,目前為止,我們還沒見到,不知道他是怎么寫的。但自從得到施閏章的好評之后,一時間,蒲松齡“文名籍籍諸生間”。所謂“空中聞異香”,是考官施閏章對蒲松齡別具一格文風的認可。蒲松齡的答卷,除了形式上不敢偏離“套路”半步,但內容上卻寫盡齊人之妻的心理活動,惟妙惟肖。這種“務實”的風格,恰恰是施閏章所激賞的。
既然這種風格給蒲松齡帶來名利雙收,蒲松齡自然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殊不知這種風格不是每一位考官都欣賞的,特別是在以八股文具體要求論英雄的年代。因此,有人稱蒲松齡在后來的鄉試中屢敗屢戰,與當初施閏章的點贊或許有關。
兩年之后,施閏章調離山東,主考學政一換再換。雖然蒲松齡基本上每次的鄉試都參加,但一輩子再也沒有出過彩,直到72歲時,按照規定,因數十次參加考試的資歷,得了個“貢生”頭銜,候補縣學訓導,可年逾古稀的蒲松齡哪里還有多少等候的歲月呢?76歲時,蒲松齡去世,留下了名垂后世的經典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施閏章一度被官場裁員,回鄉賦閑。康熙十八年(1679),為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清廷開博學鴻詞科,施閏章被征用,出任《明史》編修官,四年后去世。現在北京西城區騾馬市大街鐵門胡同有“施閏章故居”。他的墓地在現在的宣城市向陽鎮雙溪螺絲沖,為省級文保單位。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