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官網“醫史文化”欄介紹了歷史上的許多皖籍名醫,上起東漢神醫華佗,中經北宋《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者王惟一和南宋《醫說》作者張杲,下迄明清群星璀璨的新安醫學群體,總數有十多位。很遺憾,將宋仁宗從鬼門關前拉回來的皖籍名醫許希卻被遺漏。
宋仁宗畫像(明代佚名畫家)
宋仁宗不豫
宋仁宗趙禎是宋真宗第六子,出生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趙禎與安徽有緣,5歲那年被封為壽春郡王,當時壽春縣歸屬壽州,壽州治所設在下蔡縣(今鳳臺縣城關鎮)。天禧二年(1018年),趙禎進封升王,又被立為皇太子。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13歲的宋仁宗繼位,皇太后劉娥垂簾聽政。
趙禎自幼體弱,一生疾病纏身,在其42年皇帝生涯中,僅《宋史·仁宗紀》就記載過“不豫”3次。不豫是帝王生病的委婉說法,而這種委婉的說辭頗多,如一般微病小病稱違和、微恙、欠安,大病重病稱不豫,病危臨終稱大漸。不豫源出于《尚書·金縢》:周武王“有疾,弗豫”;“翼日乃瘳”,第二天病好了,實際上是回光返照;隨之“武王既喪”,駕崩。
能挺過不豫這一關的很少。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庚寅日,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劉娥)不豫”,3天后的甲午日,“皇太后崩”。還有更快的,明仁宗朱高熾與趙禎共享“仁”字謚號,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庚辰日“帝不豫”,第二天辛巳日就“大漸”病危,“是日崩于欽安殿”。
宋仁宗久病,因而抗病,每次不豫都能在生死線上掙扎很長時間。他第一次不豫是在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戊辰日,經歷一整月,到九月丁酉日“帝康復”。第二次不豫是在至和三年(1056年),歷時50天方才“疾愈”。第三次不豫是在嘉祐八年(1063年),趙禎54歲,二月癸未日“帝不豫”,拖至三月辛未日,延宕48天,“帝崩于福寧殿”。
皇帝不豫,滿朝不安。在這非常時期,太醫院要戰戰兢兢地行使職責,后宮院要小心謹慎地排班侍疾,朝廷官員更要恪盡職守,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許大師出手
宋仁宗第一次不豫時已經親政,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去世不久,原皇后郭氏因與皇帝寵幸的尚美人和楊美人互毆,被宋仁宗以“無子”的理由廢黜。有官員認為,皇帝不豫的原因是“娼優婦人、朋淫宮內、飲樂無時”,于是后宮楊太后做主,讓郭氏凈妃出居宮外,將尚美人和楊美人攆出皇宮。此后皇帝病情并未好轉,御醫們聚集皇宮,“數進藥,不效”。據《宋史·方技下·許希傳》,在御醫們手足無措時,冀國大長公主推薦了翰林醫學許希。
許希本來是在東京開封府從業的坐診醫生,后來因醫術高明,名傳遠近,于是被破格以補缺的形式調任“翰林醫學”,成為從九品醫官。雖然進入體制之內,但許希作為最底層的醫官,基本上沒有機會與皇帝接近。許希曾為公主看好了病,于是公主向內廷推薦了許希,得到允許。
許希進宮察看病情后,一改其他醫生一直使用的藥物治療做法,提出針灸治療的方案。許希說,“在心臟下面的包絡之間用銀針刺療,可以很快痊愈。”陪在皇帝身邊的所有御醫、近臣、宮女們聽了都目瞪口呆,認為銀針穿刺到心臟部位的風險很大,尤其是御醫們的反對最為強烈。許希堅持不改,讓我治我就這樣治,不讓我治你們就另請高明。
幾位侍從太監商議后提出折中處理方案,先讓許希在別人的身上試針,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再給皇帝診治。還有一位太監自告奮勇,愿意將自己的身體作為許希針灸的試驗品。結果療效很理想。許希將銀針刺入皇帝體內,拈轉一番,持續一段時間后拔針,再輔以藥膳,數日后,病危20多天的宋仁宗康復痊愈,能夠“御正殿,復常膳”了。
淮南市東方醫院扁鵲塑像 周強/攝
靈應侯建廟
許希治好皇帝重病,事后當然得到封賞升遷:封賞得到的物件是緋衣(五品以上官員的紅色官服)、銀魚(能夠證明官員身份的佩戴飾件)、器幣(金銀錢幣以及其它實物);升遷則是將許希由從九品的翰林醫學擢拔為從七品的“翰林醫官”。
許希在朝堂接受了宋仁宗的賞賜之后,先叩謝皇帝的皇恩浩蕩,然后朝西面虔誠再拜。宋仁宗問他西向叩拜的是哪一方神靈,許希回答說:“扁鵲是我的師父。治愈皇上的疾病并非是我的功勞,而是師父的恩賜,我現在得到封賞,怎么敢忘記自己的師父呢?”許希還乘機向皇上請求,將皇上所賜的錢財用來為扁鵲建一座廟,得到宋仁宗的同意。
扁鵲是戰國名醫,精通內科、婦科、五官科和小兒科,創造切脈醫術,被尊為中國“醫圣”。按照皇帝的敕令,許希捐出皇帝賞賜的錢財,有司在東京城西隅擇地,扁鵲廟很快建成,扁鵲還被宋仁宗欽封為“靈應侯”(此為《方技傳》的說法,而《文苑傳》說法則是封“神應侯”)。后來經過不斷擴建,開封扁鵲廟更加壯觀,遠近學醫者就像朝圣一樣,紛紛前往扁鵲廟朝拜,朝廷干脆將太醫局就設在廟宇旁邊,許希的官職也由從七品的“翰林醫官”提升為正五品的殿中省“尚藥奉御”,直接在皇帝身邊服務。
許希去世后,借助官方的推動,其遺著《神應針經要訣》在世間得到廣泛流傳。
許希籍貫考
許希的籍貫本是下蔡,地地道道的安徽人,而《宋史·方技傳下》卻說“許希,開封人,以醫為業”,百度受其影響,也說許希是“河南開封人”。《宋史》于元代成書,《方技傳》和《文苑傳》中都有許希的故事,早于《宋史》的北宋顏太初《許希詩》和南宋張杲《醫術》亦有記載,我們可以借助這些史料,將許希的安徽籍貫予以還原。
顏太初,字醇之,是孔子弟子顏回的第47世孫,“少博學,有雋才,慷慨好義,喜為詩”,號“鳧繹處士”,曾作《鳧繹先生集》。《全宋文》收錄有司馬光《顏太初雜文序》,可見顏太初在當時的北宋文壇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文苑傳》專門說到顏太初為許希作詩之事:許希“以針愈仁宗疾”并為扁鵲“立祠城西”后,“太初作《許希詩》”。
從清代厲鶚編纂的《宋詩紀事》,能夠讀到《許希詩》原作。該詩是五言敘事長詩,全詩360字,詩前另有170字的序文。序文說:“針工許希,下蔡人,住梁門西市三十年。及天圣中,皇躬遺裕,有內戚達其姓名,上召見,三進針而疾平……”正文中也介紹了許希的下蔡原籍和在東京的從醫經歷:“獨有許希者,蘊蓄何瑰奇。始自下蔡來,所處尤喧卑。西市三十年,汩汩無人知。一朝仗至藝,驟登文石墀”,接下來的詩句就是重述許希故事并抒發作者感慨。
那么許希到底是開封人還是下蔡人呢?筆者以為,顏太初曾官至“南京國子監說書”,南京應天府是北宋陪都,今地為河南商丘市,南宋時地歸金朝;司馬光去世于元祐元年(1086年),他為顏太初作品寫序,可以確定顏太初是北宋人。《許希詩》成詩要比《宋史》成書早約300年,《許希詩》是當代人寫當時事,而《宋史》是后代人寫前朝事,所以《許希詩》的說法更為真實可信,北宋名醫許希應該是位安徽人。 (周強)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