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道光四年(1824),當道光皇帝正在養心殿為安徽北部的蝗災憂心忡忡時,安徽巡撫陶澍的一份奏疏讓他頓時龍顏大悅!陶澍奏稱:安徽北部靈璧縣縣令黃光裕用四千只鴨子,將遍地蝗蟲吃得干干凈凈。不費絲毫人力,巧破蝗災!道光皇帝立即起駕,前往劉猛將軍廟,親祭“驅蝗正神”劉猛將軍。劉猛將軍廟就設在圓明園皇家祖祠“鴻慈永詁”南部西側。將“驅蝗正神”劉猛將軍的廟設在堂堂皇家園林,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治理蝗災的重視。
皖北蝗災
這場蝗災發生在兩百年前的皖北,靈璧縣受害尤深。靈璧馬山湖湖大水深,岸邊沼澤之地,蝗卵萌生,撲之不盡。有的蝗蟲張翅能飛,群起升天,黑壓壓如烏云蔽日。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連樹皮和草根都被蝗蟲啃吃了,更不用說莊稼。
州府縣衙的老爺一邊帶領百姓在現場滅蝗,一邊廣泛征求民間滅蝗辦法。皖北很多老農都經歷過數次蝗災,他們的經驗是:蝗災暴發時,人工往往無濟于事,更有效的辦法是利用雞鴨飛鳥。縣令黃光裕當機立斷,在民間征用鴨子四千只,將這支“鴨子大軍”趕到馬山湖邊。
長途奔波而來的鴨子,饑渴難當。遍地的蝗蟲,簡直就是它們的饕餮大餐!不幾天,馬山湖邊的蝗蟲終于敗在鴨子大軍的嘴下。附近征收不到鴨子的,就利用蝗蟲的其它天敵治蝗。宿州灰古堆一帶蝗蟲肆虐,知府蘇元璐發動百姓滅蝗的同時,在民間有獎征收青蛙,利用青蛙吃蝗蟲的習性治理蝗災。蘇元璐在灰古堆現場,看見無數的青蛙歡蹦跳躍、爭食蝗蟲;百姓則袖手旁觀,坐享其成。蘇知府喜不自勝,將這一消息向巡撫陶澍作了詳細匯報:灰古堆的蝗蟲被青蛙消滅了。
蚌埠懷遠縣西部,蝗災也很嚴重。正當官府和百姓一籌莫展時,“有鳥數萬”,不知它們是怎么聚合到一起的。飛鳥視天上飛的、地上蹦的蝗蟲為美食,密密麻麻的飛蝗“一日而盡”。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神異的現象?巡撫陶澍報告稱:在此之前,他曾率領僚屬專程前往省府劉猛將軍廟祭拜,這是地方官員祭拜“驅蝗正神”劉猛將軍的結果。聽了巡撫陶澍的匯報,道光皇帝揮筆題贈“神參秉畀”,并旨令制成匾額,懸掛于安徽省府。
“神參秉畀”典故出自《詩經·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螣,即蝗蟲。秉畀,拿著、送去。意思是農夫們除掉蝗蟲等各種農作物害蟲,不讓害蟲禍害莊稼幼苗。祈求田祖農神大發慈悲,將各種農作物害蟲投進火里,燒個精光。
當時,清朝除了皇家園林圓明園里設有“劉猛將軍廟”之外,全國各省府州縣均設有“劉猛將軍廟”。安徽省的劉猛將軍廟設在省府安慶。
劉猛是誰
從文獻記載看,蝗災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史,而且,蝗災是世界性的。中國的蝗災,總的說北方地區多,南方少。怎樣從根本上消除蝗災?由于古人對蝗蟲認知不足,所采取的治蝗方法也頗值得玩味。
“劉猛將軍”到底指誰?目前沒有固定的說法。有人認為這位“將軍”叫劉猛;有人認為,這位將軍姓“劉”,是一位“勇猛的將軍”;也有人認為他是南宋時抵御金人侵略的劉锜。雖然說法不一,但“劉猛將軍廟”是用來祭祀“驅蝗正神”的“功能”是一致的。
那么,這位“劉猛將軍”是不是“驅蝗”英雄呢?也不是,其實“驅蝗正神”的來歷源于古有“蝗蟲來襲,猶如外敵入侵”,因此,民間尋找出一位抗擊“外敵”、聲譽很高的“戰神”來作為祭拜的對象。
將滅蝗希望寄托在祭拜神靈的活動中,顯然是出于對人工滅蝗現狀的無奈。清人入關前,生活在高寒地帶,不曾遭遇蝗災。入關后,作為統治者,對轄區內經常出現的這種重大災害,非常重視,也感覺很新鮮。康熙五十八年(1719),河北滄州、靜海、青縣一帶飛蝗蔽日。時任直隸守道李維鈞趕緊帶領屬官前往當地劉猛將軍廟祭拜。果然,有蝗而無災,這一新聞不脛而走,李維鈞也為此專門組織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降神會”。劉猛將軍的名聲開始在清朝統治者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
雍正二年(1724),李維鈞升任直隸巡撫,專門將這件事告訴雍正帝,建議各地修建劉猛將軍廟。雍正帝批復曰:“凡事之有益于民生者,皆欲推廣行之。”并傳旨:各省府州縣建劉猛將軍廟,以供當地官民祭拜。
乾隆七年(1742)三月,正是開春季節。乾隆帝先到圓明園山高水長演示春耕,然后,專程前往皇家祖祠附近的劉猛將軍廟行禮。
咸豐六七年(1856-1857)間,直隸州蝗災又至,波及山東乃至浙江以北,咸豐帝憂心如焚,幾次頒旨要求各地官民撲滅,并擔心來年春蝗卵孵化,危害更重。當然,各地官民少不了不斷進廟祭拜。當年秋后,各地奏報均無蝗災。咸豐帝感到十分奇怪,也十分高興,旨令禮部召集會議,討論如何給這位了不起的劉猛將軍封號。于是,劉猛將軍自此之后,開始有個“保康劉猛將軍”稱號,大概是永保安康的意思。
驅蝗術種種
當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設廟祭拜是沒有科學道理的,治理蝗災是要講科學的。中國古人雖然沒有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但他們的治蝗實踐經驗是相當豐富的。
上文《詩經·大田》中說“秉畀炎火”,即表明西周人已經知道用火滅蝗,因為蝗蟲有趨光性。黑夜來臨時,只要點起野火,飛蝗便如飛蛾一樣,自動投身熊熊的大火,所謂“且焚且瘞”,邊燒邊埋。
東漢永興二年,華北蝗災,當地官府禁止民間捕捉鴝鵒,原因是鴝鵒是蝗蟲的天敵,它們爭吃蝗蟲。鴝鵒,就是八哥鳥。
唐玄宗時,朝廷專設了“捕蝗吏”,負責全國的滅蝗工作。
五代時,出臺了滅蝗獎勵政策,規定“百姓滅蝗一斗,以祿粟一斗賞之”。宋朝,官府推出“民得蝗大者,一斗給錢一百文;得蝗之小者,每升給錢五百文”。滅蝗達到一定數量,子弟還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步入仕途。將捉蟲與讀書結合到一起,恐怕也是舉世罕見的創舉。
到明朝時,開始出現用鴨子滅蝗的舉措。文獻記載一位名叫陳經倫的,趁蝗蟲還不能飛行時,放鴨滅蝗。鳥雖然是蝗蟲的天敵,但畢竟不好養,而雞鴨則是容易養殖的。
到晚清,居然出現了“痘毒治蝗法”,這在治蝗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捕到幾只蝗蟲后,在蝗蟲身上刺小孔,點入痘漿,然后再把它們放掉。這些蝗蟲很快會將痘毒傳染給別的蝗蟲,從而達到“其種自滅”的效果。
當然,蝗災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地方官是要受處罰的。乾隆年間,頒旨“嗣后州縣官遇有蝗蝻,不早撲除,致使蝗蟲張翅飛騰貽害田稼者,均革職拿問”。乾隆二十八年(1763),湖廣總督陳宏謀因轄區內出現蝗害,且滅蝗不力,被朝廷處罰,降三級留用。
當然,蝗災的暴發往往比較突然,地方官要做到早早養雞鴨預防,恐怕是不容易的。 (豐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