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1031-1095),北宋神宗時官員、著名科學家。出身官宦之家,先入仕當官,后考中進士,仕途不順,卻是一位著作大家。除了《夢溪筆談》,他還有一部《蘇沈良方》,是他去世后,后人將他和蘇軾生前收集的醫方匯集在一起的醫著,其中記載著一種名為“秋石”的丹方,它是從人尿中萃取提煉的,古代方士常以此藥進貢皇上,稱是長生不老藥。西方人直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才有此發現。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劍橋大學博士李約瑟(1900-1995)稱秋石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二十六項發明(之一)”。而秋石的制作、提煉,就是沈括被貶謫宣城時進行的。
《蘇沈良方》卷六記載的“秋石方”
不順的仕途
沈括,字存中,錢塘(今杭州)人,祖父曾出任大理寺丞,是處理地方案件的中央政法官員。他的父親沈周、伯父沈同都是進士出身的官員。沈括從小就跟著父親四處宦游,可謂見多識廣。不僅讀書多,而且對醫學、軍事、天文等都有涉獵。至和元年(1054),沈括因父親蔭官,出任沭陽縣(今屬宿遷市)主簿。這時,沈括才24歲。
當時,沭陽水災,沈括立即投身治水。在工作實踐中,他總結出一套很好的治水經驗。不久,他辭去沭陽主簿的職務,前往安徽寧國投奔他的兄長沈披,沈披當時是寧國縣令。沈括來此的目的是復習迎考。在寧國時,他的治水經驗派上了用場。
北宋初年,與宣城比鄰的蕪湖秦家圩被洪水沖毀,圩口一決幾十年,連年水患不斷。其間,不斷有官員倡議修復,但畢竟工程浩大,議而未決。直到嘉祐六年(1061),時任江南東路轉運史的張顒和判官謝景溫積極向朝廷上奏,主張重修秦家圩,朝廷便委派寧國縣令沈披前往蕪湖勘查調研。
這讓從蘇北投奔而來的弟弟沈括有了介入的機會。兄弟倆在現場繪圖籌劃,提出修復秦家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沈括專門寫成《圩田五說》,最后,沈披成為統領江南八縣萬名民工的秦家圩修復負責人。事實上,沈括則成了現場指揮人員。耗時近一年,終于修復底寬20米、高4米、長達42公里的江南宏偉大圩。大圩堤岸楊柳依依,綠樹垂蔭。宋仁宗聞報,十分高興,特賜名“萬春圩”——這個好聽又吉祥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沈括為此又寫成《萬春圩圖記》,讓我們能據此領略當年的修圩情景。
直到嘉祐八年(1063)考中進士,沈括在宣城逗留的時間前后8年。從此,沈括再次走上仕途。到宋神宗熙寧七年(1077),因參與王安石變法“議論不當”被貶官,出知宣城。1080年,又赴任延州知州。兩年后,因邊境軍事上的失地受到牽連被罷官,從此隱居潤州(今鎮江),直到去世。
隱居潤州時,他編寫了著名的《夢溪筆談》,這本書涉及除文學之外的很多自然學科,被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書中記載了北宋時期民間采用活字印刷的技術,對論證中國古代文化在世界的地位起著重要作用。其中還記載過“猛火油”“石脂水”(即石油)、龍卷風等有趣知識和現象。
沈括另著有《沈氏良方》,后被人編入《蘇學士方》,合成《蘇沈良方》。《蘇沈良方》中記載了他在宣城煎煉“秋石方”的事,有論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取性激素的制備法。
秋石的提煉
沈括《蘇沈良方》卷六“秋石方”的“煉法”之后,有一段文字,專門記敘了此方的來歷。他說,廣南有個道人,專門以替人家煉秋石為生,患顛眩、瘦嗽之疾,多年看不好的,秋石方皆可輕易搞定。
當年,沈括被貶宣城時,也大病纏身,經年不愈。他的一個本家侄兒久病顛眩,腹脹如鼓。后來又漸加咳嗽,三年折磨,百無聊賴!一用此方,服即痊愈。侄兒深知其妙,就寫信到宣城來,勸他趕緊用此方,并說用了此方,“實再生人也”,真的像獲得新生一樣。
這樣,沈括就開始按照“秋石方”煉丹制藥。而恰在此時,有個道人來宣城,知道知府大人正在煉秋石,便告訴知府大人:秋石有陰陽兩種煉法。二法兼用,藥力才大。
所謂陽煉法,也就是道人所說的“火煉”。秋石的陽煉,用小便十余擔(一擔2桶),每一擔加入一盞皂莢汁。皂莢汁要用紗布過濾、去滓、濃烈。皂莢汁倒入便桶時,立即用竹片不停攪動千百下,讓桶內混合液慢慢澄清,會有一種白色的濁物沉底。將上部的清液撇去,將沉底的白色濁物集中到一只桶內,再加清水,用竹片像前次一樣繼續攪動,再沉淀,再取濁撇清……這樣,最后能取出“濃腳一二斗”,也就是沉淀物一二斗。北宋的1斗大約是今天的12.5市斤。
接著,將這“一二斗”沉淀物過濾,入鍋,熬干,取出,搗成細末,再入鍋,放入清水,繼續煮開后,在筲箕底部鋪上粗糙的紙張,將煮開的沉淀物混合液過濾,留在紙張上的沉淀物予以留存,繼續放入清水中煎煮。如此數次,直到留存物“色如霜雪”。然后,再煅化成汁,倒入盒內,“固濟”成形,封存七晝夜,這就成丹了。
所謂陰煉法,就是以小便三五擔,倒入大盆中,加一半清水,用竹片攪和千百次。攪和結束,讓混合液慢慢澄清,將上部的清水撇去,留存沉淀物。再加入清水攪和千百下……如此往復操作,直至沒有尿騷氣味。將沉淀物刮出,曬干。此時的沉淀物變得粲然雪白,毫無尿味。和乳成膏,曬干成丸。
關于服用的時間,沈括記載說,如果是陽煉而成的,就在午時服用;如果是陰煉而成的,就在半夜子時服用。沈括說,此藥不但治病,平常人也可以服用,有功無毒,沈括認為,既然是良藥,就應當普濟救人,因此,他把秋石方陰陽煉法都詳細記載下來,以傳后世。
在記載秋石方之后,有一段文字透露了沈括當年煉丹的地點。他說:“時予守宣城,亦大病逾年。族子急以書勸予服此丹,云實再生人也。予方合煉。”
沈括塑像
后世的爭議
明朝嘉靖年間,有個進士出身的顧可學(?-1560),江蘇無錫人。他與嚴嵩同榜,早年在六部為官時,被人舉報盜用官帑被罷官,從此離開官場。后來,他得知嘉靖帝有長生之好,且好女色,便重賄嚴嵩,說可以秘制秋石,直供皇上。嚴嵩將這一消息密告皇帝,據說嘉靖帝大喜,干脆授意嚴嵩將顧可學留在家里,專門為皇上煉制秋石。
顧可學就這樣又出山了!一直把官當到工部尚書、禮部尚書。與顧可學同時干這事的還有一位,名叫盛端明(1470-1550),與顧可學可謂一對活寶。他也是先中進士、入仕當官。在南京管理糧食儲備時,犯事被罷官,在家閑居十年。自言會制作“長生丹藥”,被嚴嵩等發現,于是和顧可學同赴京城為官,成為嘉靖皇帝的“健康顧問”,也當過工部尚書、禮部尚書,二人只拿薪俸,不管政事,唯一的活兒就是替皇帝煉制秋石。
盛端明自知依靠這種不正當途徑上位不大光彩,于是在任時只管煉丹,閉門不出,不像顧可學,四處張揚。嘉靖帝的暴斃,與長期服用丹藥是有關系的。嘉靖帝去世后,隆慶皇帝即位,顧可學和盛端明的職務和謚號全被取消。
據此,后人將沈括作為秋石的始作俑者予以譴責,顯然這是不適當的,而且,即便這樣“追兇”,沈括也算不上始作俑者,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淮南子丹成,號曰秋石,言其色白質堅也。”這就說得很清楚了,西漢淮南子劉安就煉過秋石。
比李時珍更早的唐朝白居易也說過:“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他說的這個煉秋石的“微之”,就是那個以初戀女友為原型、寫《鶯鶯傳》的風流才子元稹。元稹(779-831),比沈括足足要早200年。
當代研究表明,秋石是從人的尿液中提取煉制的,它的主要成分是尿液、食鹽、泉水,其中含有尿酸鈣、磷酸鈣、碳酸鈣。它相當于現在的性激素,而且實驗證明:秋石中確實存在雄性激素睪酮,但不專用于壯陽。上文說到的元稹、嘉靖皇帝等,都出現“未老身溘然”的結局,是否與長期服用秋石有關?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考證。
作為一種丹方,它能否造福于人類,不完全在于它本身,而在于駕馭它的人。用到適當之處,它就是好藥,甚至是靈丹妙藥;如果用之不當,即便是人參、靈芝,也不會發揮其積極作用。人參、靈芝是這樣,秋石也是這樣。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