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青陽縣屈原學會成立。2021年4月,青陽縣陵陽鎮聯合有關方面,發起中國·陵陽“尋蹤屈原”詩歌節活動。史無前例、為期三個月的詩歌節面向全球開展有獎征文活動,頭獎獎金一萬元,收到來自美國、俄羅斯等世界各地的應征稿件一萬多篇(首)。
有詩人寫道:詩歌駕駛向心力/對屈子的愛,自轉成一個叫月亮的星球/陵陽,萬噸月色禮屈原。
屈原與安徽青陽(陵陽)有什么關系呢?說來話長——
江南有陵陽
據《史記》及《楚辭》所述,屈原一生被流放兩次:楚懷王時,第一次流放到漢北;楚頃襄王時,再次流放到江南。屈子一路披發行吟,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司馬遷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薄栋й肥乔鞣派牡闹匾髌分?。因《哀郢》之句“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至今九年而不復”,屈原與“陵陽”結下不解之緣。
自漢以來,有關《哀郢》之“陵陽”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細究之,實乃年代久遠、文獻不明之故。學者們的意見歸納起來,可分為三種。第一種,認為“陵陽”是地名。多數研究者明確指出此乃《漢書·地理志》所指的“丹陽郡陵陽縣”[包括今石臺縣、黃山區(太平)、青陽縣、涇縣、宣城等地],并且認為《哀郢》作于陵陽;少部分沒有實指,只說是“楚地名”,也有人認為是“巴陵之陽”。第二種,認為陵陽不是地名,是“騰馳”也,即“飛揚”之意。第三種,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不強作解釋,言“未詳”。
在青陽縣陵陽鎮坊間,曾有一種傳聞,不知起于何時:此地東山灣石橋東曾有棵古槐樹,樹下有大小兩塊紀念屈原的石碑,碑文記有屈子流放至此的情況。無奈,槐、碑俱不存。
探尋歷史的蛛絲馬跡,江南有陵陽,陵陽在皖南。
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時期圖中標識有陵陽,位于江南,更具體的定位,在皖之南。熟悉皖南青陽縣歷史的,都知道一句俗語:“先有陵陽,再有青陽?!?nbsp;
明萬歷《青陽縣志》載:“青陽縣,夏商周為揚州郡之域。春秋為吳地,吳滅屬越。戰國,楚敗越,屬楚。秦郡縣天下,屬揚州之鄣郡。漢武帝元封二年,始析涇縣西境地置縣于陵陽山麓,曰陵陽縣,屬丹陽郡……唐天寶元年,洪州都督徐輝請割陵陽、臨城故地置今縣,以其在青山之陽故名”(標點符號為筆者斷句后所加)。據《江南通志》,陵陽山脈自石臺迤邐而來,直至宣州,今石臺縣、黃山區(太平)、青陽縣、涇縣、宣城等地,泛稱陵陽山區。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多種史志記其“在漢稱陵陽山”,概因其旖旎風光及早期的道家文化(九華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使其成為陵陽山脈最引人注目的重頭戲。正好比一部文集,常常直接選用其中最出彩的一篇命名。
滄海桑田,“陵陽”之名,兩千多年來,一直在場。如今,青陽縣有陵陽鎮,而青陽鄰縣之南陵縣城區西街有“陵陽路”“陵陽街”“陵陽居委會”及“陵陽社區”等名稱。這些有關陵陽的地名,仿佛來自秦漢的胎記。
“當陵陽之焉至兮”
自古以來,《楚辭》研究者大多認為:屈原第二次流放到達了陵陽,《哀郢》之“陵陽”即為《漢書·地理志》所指的“丹陽郡陵陽縣”。其中留下研究著作的學者有:(宋)洪興祖、(明)蔣驥、(明)汪瑗、(明末清初)王夫之、(清)劉夢鵬、(清)陳本禮、(晚清)王闿運,其后聞一多、姜亮夫、沈祖緜、胡念貽、蔣天樞、游國恩、蘇雪林、湯炳正、褚斌杰等學者對此亦有論述。
蘇雪林先生對陵陽有一種血濃于水的情愫。其故鄉安徽太平縣永豐鄉嶺下村,距離青陽縣陵陽鎮咫尺之遙。她在散文《歸途》中寫道:
我在安慶第一女師讀書,每至寒暑假,從長江東下至陵陽鎮的路線,是先從省會安慶坐輪船到大通,往南渡過40里的童埠湖,抵青陽縣城,可選水陸兩路抵達陵陽鎮?!栋й分小绊的隙芍扇纭薄ⅰ爱斄觋栔芍临狻?,即記這一段沿水路往南的行程,此二句為倒裝,說得如此明白。陸侃如怎么會懷疑“不當有南渡焉如”呢?屈原在《招魂》里有“路貫廬江”的話,是因為屈原時代,尚不知赴陵陽可取道安慶渡江至大通的路線,所以沿著長江繼續下行,轉渡廬江(青弋江)至陵陽。
蘇雪林甚至認為: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頃襄王東遷于陳,舉朝上下及富豪有力足遷者亦必隨王而至河南。屈原只好偷回郢都,護送眷屬安頓于陵陽。此說,不無道理。由于戰亂,中國歷史上多次發生“衣冠南渡”。陵陽位于江南,境內又有風景秀美的九華山,歷朝歷代一直是世人首選的避難或歸隱之地。秦滅楚時,楚人把陵陽作為逃亡避難的大后方,一點也不奇怪。今青陽縣境內還有不少熊屈景昭姓氏(屈景昭三家都是楚國王族的后裔,屈氏始祖為楚武王的次子熊瑕。景氏和昭氏,分別起源于楚平王和楚昭王的庶出子孫)。在陵陽鎮高山茶產區黃石溪(亦屬九華山脈),尤以熊姓為多。在同屬池州市的東至縣,發現《荊橋屈氏源流序》,據該譜記載:千六公屈敏(屈原第三子的四十五世裔孫,遷徙黃荊港的始祖),曾任青陽大尹,授文林郎。
路漫漫其修遠兮
郢乃楚都。屈原為何哀郢?因秦將白起破郢,百姓流離失所,詩人思念祖國,君王昏庸無能——哀郢就是哀楚。此詩采用倒敘手法,先從九年前秦軍攻楚之時,自己被放逐,隨流亡百姓一起東行的情景寫起,之后抒寫當時的心情。詩不計亂辭,可分為五層,每層三節。前三層為回憶,第四層抒發作詩當時的心情,第五層為對造成國家、個人悲劇之原因的思考?!爱斄觋栔芍临狻币韵氯潪榈谒膶印T娙嗽谶@一層中才指出前三層所寫,皆是回憶。詩作第五層,即“外承歡之汋約兮”以下三節,揭示造成國家危難之根源。朝廷那些善于逢迎奉承的奸佞之徒,不僅無能,亦無憂國憂民之心,只知為了一己之利而誣陷正直之士,所以在治國安民方面實在難以倚靠。但關鍵還在于當政者喜好什么樣的人。“憎慍惀之脩美兮,好夫人之伉慨”,便是屈原對頃襄王的評價,批判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
“當陵陽之焉至兮”,是詩歌結構的轉折,也是屈原思想認識的轉折。好比后來的司馬遷遭宮刑之后,對漢武帝有了清醒的認識,拋棄歌功頌德,才寫出了偉大的《史記》。二次流放至陵陽,屈原已擺脫了早期對楚王的卑怯心態,他心系祖國,擔憂百姓,并非忠君。至于屈原為何最后要獨自離開陵陽,也許我們可以從《哀郢》的尾句(亂辭)找到答案:“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一字一淚。
2011年11月,中國屈原學會九華山(陵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九華山風景區召開。中心議題就是屈原流放路線及屈原與九華山(陵陽)的關系。來自全國各地和韓國的專家學者,對屈原在陵陽的行跡進行了實地考察。采納大多數學者意見,2014年6月2日,《人民日報》第六版“粽香龍舟渡,長憶屈子吟”專版中刊登的“屈原足跡圖”,標明屈原流放至陵陽(皖南)。2018年11月,中國屈原學會楚辭“陵陽”“廬江”地望學術研討會在青陽召開。2023年4月,屈原及楚辭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屈原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在秭歸縣召開,青陽縣派員參加。
學術研討仍在持續發酵。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屈原早就為后世作出了榜樣?!八旃胖酰l傳道之?”《天問》以一百七十二個發問,對傳統觀念大膽質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傳承屈原精神,布道詩歌之美,陵陽已備好萬噸月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