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盛夏時節,肥東縣撮鎮工業聚集區,百年老字號公和堂的生產車間,迎來了一年里最“烤”驗人的時刻。8月6日早上七點半,車間東側的油炸區,八口直徑約一米的鐵鍋已被架在灶上,金黃色的獅子頭在油鍋中上下翻滾。每一鍋獅子頭從入鍋到出鍋,都需花費近一個小時。
圖為公和堂獅子頭正在油炸中
油炸車間內,“烤”驗是家常便飯
8月6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公和堂獅子頭制作車間進行實地探訪。制作車間內,開著空調十分涼爽,操作臺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工人們佩戴口罩,大家各司其職,配合默契。獅子頭一旦掉落觸地,便被立刻拾起,歸入廢棄容器妥善處理。
油炸車間內,公和堂第六代傳人李建軍圍著圍裙、佩戴口罩,站在操作臺前不停地用鍋鏟翻動鍋內的獅子頭。此時,油炸車間內的溫度已逼近50℃,電扇吹出的亦是熱風,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衫。記者也很快滿身是汗。即便到了冬天,油炸車間內的溫度也有40℃以上,但對李建軍而言,自20多年前從父輩手中接過擔子,這種“烤”驗對他來說早已成為家常便飯。
圖為油炸車間內溫度逼近50℃,李建軍正在油炸獅子頭
一顆“獅子頭”需歷經和粉、發酵、搟制、拉捏、蒸、炸、冷卻和包裝八道工序,才能完成從面團到金黃酥脆的華麗蛻變。公和堂獅子頭口感酥脆的關鍵,在于發酵過程中精準把控溫度與濕度。李建軍二十多年如一日,堅持親力親為把關每一道工序,對產品質量從嚴把控,確保每顆獅子頭都能做到“酥、松、脆、香”。
圖為公和堂獅子頭正在制作中
“線上+線下”銷售,有時供不應求
車間內,工人們各司其職,配合默契。61歲的劉榮玉是撮鎮本地人,在公和堂已干了十余年。她手法嫻熟,從案板上取一塊面團后,緊接著便雙手配合,在拉捏與按壓間便完成塑形,整個過程行云流水。劉榮玉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平日里老板對她們很好,同事間相處關系融洽,車間環境也干凈。當大皖新聞記者詢問獅子頭制作難度如何時,劉榮玉表示:“我是在干了一個月后,逐漸掌握了獅子頭塑形技巧,制作獅子頭需要掌握技巧,不懂技巧做起來也難。”
隨后,大皖新聞記者采訪到了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溫玉萍,她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公和堂獅子頭的歷史沿革與當下的營業狀況。據溫玉萍介紹,公和堂獅子頭始創于清朝末年,公和堂之名源于李鴻章的題聯:“公則悅,四海風從;和為貴,萬商云集。”公和堂獅子頭至今已歷經百年滄桑。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下,上世紀90年代末,公和堂開始重新出發,生產的獅子頭在傳統基礎上經過反復改進,成為合肥特色食品。
圖為溫玉萍介紹公和堂獅子頭的制作情況
溫玉萍介紹,20多年前,公和堂僅是撮鎮河埂老宅里的小作坊;后因生產需符合標準,2002年從老宅遷出建廠,遷至如今的地址并建成標準化車間;2007年,在原公和堂食品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
圖為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獲得的榮譽
大皖新聞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制作公和堂獅子頭的員工共有15人,采取“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每周一至周五正常生產,每周六按時打掃車間衛生,周日休息。
高溫天里,也是百年老字號“最熱”的時候,“目前,每天需投入約500斤面粉,能生產出約700斤獅子頭,電商平臺每日有約500單訂單,有時甚至供不應求,出現不夠賣的情況。”李建軍說。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馮新竹 通訊員 凌鵬程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