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7月7日,在合肥市高新區中安創谷二期的深空探測實驗室展廳內,大皖新聞記者看到了嫦娥四號的1:2縮比模型,這是人類首個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
“嫦娥四號能夠穩穩當當地站立在月球背面,就有安徽合肥做出的貢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介紹,嫦娥四號“腿”中的拉伸材料——“緩沖拉桿”,是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
嫦娥四號(1:2縮比模型)
當天,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總部設在安徽合肥,吳偉仁院士當選學會首任理事長。“近年來,國際深空探測活動蓬勃發展,人類文明的拓展、外層空間的和平利用與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吳偉仁院士表示,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將成為各國科學家交流合作的紐帶、協同創新的平臺、人才培養的搖籃。
據悉,學會將主要圍繞月球探測、行星際探測、小行星防御等重點領域開展工作,包括研究國際深空探測發展態勢、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活動、推動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等等,“我們誠摯邀請全球科技界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積極加入國際深空探測學會。”吳偉仁院士說,學會爭取用十年時間,吸納五百個科研單位會員、十萬名科學家個人會員,共同為探索宇宙奧秘、賡續人類文明作出積極貢獻。
吳偉仁院士
采訪中,吳偉仁院士表示,希望國際深空探測學會的建立,能夠把中國和世界連起來。“近10多年來,我們在深空探測方面的成就,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國際社會對我們高度認可。”同時,吳偉仁院士也提出,未來我們對深空的探測會走得更遠,特別是在探索太陽系之后,要盡可能詳細地探索銀河系。“宇航員要想以更快的速度,走向更遠的深空,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比如太空的強輻射、可能出現的小天體撞擊等,這時候,他們的身體和心理是否能扛得住?”吳偉仁院士表示,這就需要今后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等方面有所突破。
現在,很多人都期盼著能去太空旅游,吳偉仁院士認為,航天領域的不斷進步一定能夠實現大家的美好愿望。“我想,未來的100年,人類也許能實現在月球上的長時間工作。”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實習生 武海迪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