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百葉箱、酸雨檢測儀、雨量計量儀……一天多次進入放置各種儀器的氣象觀測場巡檢,每臺儀器前都要去看一看。“遇到特殊天氣的時候,可能還要加大巡檢頻率。”這,就是氣象觀測員的日常工作。單調枯燥的背后,是確保儀器采集的實時數據不間斷上傳,為日常天氣預報提供基礎氣象資料。
4月30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合肥國家基本氣象站,聽合肥氣象觀測站氣象觀測員講述關于氣象觀測的那些事兒。
4月30日早晨,合肥市氣象臺發布氣象預報,當天白天到次日早晨:晴天到多云。偏西風3-4級,陣風6級;當天最高氣溫31℃,次日早晨最低氣溫17℃;預計5月1日,晴天。
這樣一份簡短的氣象預報來自于哪里呢?4月30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驅車來到合肥市氣象觀測站,體驗一下氣象觀測員的工作日常,從源頭探究氣象預報信息是如何采集的。
上午11點30分,記者來到合肥市氣象觀測站。據了解,這個氣象觀測站始建于1952年7月1日,先后經歷了四次搬遷。現在的觀測站是2019年1月1日開始啟用的。
氣象觀測員呂品已經在崗位上工作了18個年頭,對工作流程爛熟于心。在呂品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氣象觀測站辦公大樓附近的氣象觀測場。
據介紹,合肥市氣象觀測站地面觀測采用自動化逐時觀測設備,目前可以觀測的項目有:氣溫、氣壓、風、降水、濕度、地溫、蒸發、輻射、能見度、雷電、土壤濕度、酸雨、天氣現象等。觀測站同時開展大氣成分、空氣質量、大氣負氧離子監測,還布設X波段相控陣雷達、極光水汽雷達、微波輻射計等設備。
呂品介紹,這些采集的數據會實時上傳到數據庫,供氣象部門工作人員制作天氣預報,并為后期分析氣候變化提供大量數據支撐。
從觀測站到放置各種儀器的氣象觀測場,值班觀測員風雨無阻, 每天都要來回跑幾次趟,遇到例行巡檢可能還要加密頻次。
記者手記:致敬風雨守望者
幾百米的觀測路,他們走了千萬遍——從晴空烈日到雷暴傾盆,從清晨薄霧到深夜寒露。在合肥氣象觀測站,呂品和同事們用在日月交替中堅守,在寒暑更迭中守望,用鏗鏘的腳步丈量著天空的喜怒哀樂。
枯燥的數字、復雜的曲線,這份工作難言有趣。但是在這些數據的背后可能是與我們每一天生活息息相關的風、雨、雷、電……
那些看似冰冷的數字背后,是手指拂過百葉箱的謹慎,是暴雨中沖向雨量計的步伐。極端天氣里,這群人是向著風雨奔跑的逆行者。他們沉默地守護來自天空和大地的"數據心臟",讓每個小數點都成為守護生命的密碼。
每一個勞動者都值得我們尊敬,每一個專注的背影都值得我們禮贊!勞動節,讓我們向長期堅守在氣象預報崗位上的氣象工作者致敬!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 見習記者 王浩 攝影報道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