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去年囤球省出個球拍錢,今年買球比打球還費錢!”羽毛球愛好者小陳的吐槽引出圈內共鳴。從每筒六、七十元到破百后仍需預定才能買到,讓不少球友直呼“打不起”。4月7日,大皖新聞記者到合肥多家羽毛球產品店鋪進行了走訪,并采訪了多家羽毛球生產廠家。
實地走訪:暢銷球一筒漲了50元
4月7日下午,大皖新聞記者走訪了安徽省體育館周邊的多家羽毛球產品專營店店鋪。
“羽毛球都漲價了,三月份剛又漲了一次,每筒漲價在十塊錢左右?!痹隗w育館附近經營了二十多年的一家老店內,工作人員洪師傅向記者介紹,合肥地區球友用的最多的就是亞獅龍7號羽毛球(下文簡稱“亞7”)?!?023年一筒亞7價格在75元左右,如今已漲至125元,我們從上游進貨就得120元上下?!焙閹煾祷貞洠鹈虻臐q價潮大概出現在2023年,此后便一直呈現上漲趨勢。
記者注意到,貨架上擺放的羽毛球種類中,亞7的存貨最少,對于這一現象洪師傅則表示,該型號因性價比高、銷量最佳,導致上游經銷商往往定額分配,“以前是要多少貨給多少,一個月進幾十箱都行,現在進貨時間也無法保證,有時賣完后需等待數日才能補貨?!?/p>
在隨后走訪的幾家羽毛球產品專賣店內,一位店主告訴記者,“賣得最好的羽毛球就是亞7,上貨后沒多久就能賣外,但補貨總是跟不上?!痹摰曛鞅硎?,相比去年,該型號價格已上漲40-50元,但需求依舊旺盛。另一家店主徐女士則表示論大牌、小牌(羽毛球)價格整體上漲了百分之三、四十,“其中亞7賣得最好,經常斷貨,我們家都是顧客提前預定,到貨后就賣完了?!?/p>
球友吐槽:價格飆升后仍一球難求
大皖新聞記者在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發現,“羽毛球價格暴漲”近日成為運動愛好者熱議話題。一位資深羽毛球愛好者李先生在電商平臺購買羽毛球的消費記錄顯示,2022年以54元購入的亞獅龍DTL-84羽毛球(12只裝),當前同鏈接售價已飆升至122元;其購買的尤尼克斯AS-05型號羽毛球(12只裝)價格也從103元躍升至199元,近乎翻倍。
擁有十年球齡的徐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各種牌子都會用,像尤尼克斯、 勝利、亞獅龍的球都會買,也有一些本地品, 還有網上一些所謂平替品牌?!毙炫康南M記錄顯示,亞獅龍的同一款羽毛球,2022 年 6 月在京東自營品牌店標價 98 元,目前標價已漲至 179 元,并且處于缺貨狀態。但是出于對大品牌品質的信賴,以及對羽毛球運動的熱愛,她只能選擇繼續購買。
生產廠家:市場需求大,羽毛供應有限
大皖新聞記者從企查查數據查詢了解到,全國羽毛球生產相關企業89家,其中安徽有73家,占全國總存量的82.02%。發達的羽毛球產業離不開自身條件和優勢,安徽多地都有養鵝歷史,尤其是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素有“白鵝之鄉”美譽。
張先生在六安經營一家羽毛球生產企業,該企業所生產的羽毛球原材料以鴨毛為主,“鴨毛價格和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倍多?!睆埾壬蛴浾呓榻B道,每種羽毛球根據品質不同選擇的鴨毛也不同,“兩年前一片比較低端的鴨毛的價格大概在4、5分錢,現在價格則接近三毛錢。”張先生稱認為,“按照原材料價格漲了幾倍,成品球價格理應漲的更多。但從我們了解到的情況看,品牌方的價格沒有漲的特別多,最終漲價很多是經銷商的行為?!?/p>
蔣先生是蕪湖繁昌縣一羽毛球生產廠負責人,其直言:“原因很簡單,需求量太大了?!笔Y先生告訴記者,羽毛球的需求增長率大概是其他體育用品的幾倍。“但羽毛球區別于其他體育用品,其原材料是天然的,短期內沒法增加產量?!?/p>
蔣先生告訴記者,以他們廠為例,原毛的需求量就翻了幾倍,“現在一個月能生產成平球10萬打(一打是12只球),和去年相比產量翻了一倍。”據國家體育總局發布的《全民體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羽毛球運動人口在2.5億,是除了健步走之外的參與人口最多的大眾健身項目。經常參與者約有2000萬人,普通愛好者約有1.5億人。
作為“中國羽毛羽絨之鄉”,安徽無為已擁有40多年的羽毛羽絨加工歷史。如今,全國大量刀翎毛在此誕生,羽毛球年產能高達1800萬打。朱先生在無為當地業經營這一家羽毛球生產企業,在他看來羽毛球價格的高速增長始于2023年,“整體的價格飛升與供求關系密不可分。”
朱先生告訴記者,在2023年以前羽毛球的需求量與國內雞鴨鵝等肉禽出欄量是均衡的,“羽毛作為天然的原料取決于雞鴨鵝的出欄量,然而近兩年羽毛球需求爆發式的增長,但國內肉鴨、肉鵝出欄量增速是不會因為羽毛這種輔材而有特別大的變動的,在此基礎上供需關系的平衡就被打破了。”
根據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監測統計,受市場行情影響,國內肉鴨、肉鵝出欄量增速有所放緩,從2019年至2023年,我國鴨的出欄量由48.78億只降至42.18億只,鵝的出欄量由6.34億只降至5.15億只。
蔣先生告訴記者,相較于2023年之前鴨毛、鵝毛價格的漲幅基本都在三、四倍,“此前最高檔的毛也就是兩毛多一片,現在一片將近七毛錢,而最低檔的毛也從幾分錢漲到兩三毛?!蓖瑫r蔣先生也告訴記者,會存在經銷商奇貨可居的情況,“每批球的價格是不一樣的,他(經銷商)在提前知道下個月價格的情況下這個月就開始不賣了,把球留到下個月漲價后再出手。”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實習生 童春薇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