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廣德路院區,經常能看到一道身穿白大褂穿梭在病區的小小身影,她便是內分泌科主任醫師葉軍。白皙的臉龐、利落的短發,有神的眼睛,溫柔有力的語調,是她的標志。
葉軍的一天通常非常忙碌,涉及門診、病房查房、會診、教學和科研等多種工作。在很多患者眼中她是“老朋友”,在兒子眼中她是“全能媽媽”,她還有諸多的學術頭銜和成就。
20多年來,“把病人治好,不讓病人失望”這樣一個樸素的信念一直推動著葉軍不斷提升自己,如今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起了醫學科普博主,與公眾多了一層更日常且有溫度的聯結。
一張“從早到晚”的工作時間表
今年是葉軍在醫療領域工作的第23年。每周一和周四是她的專家門診時間。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她都會提前半小時出現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廣德路院區門診三樓內分泌科診室。
內分泌科醫生的一天通常非常忙碌,涉及門診、病房查房、會診、教學和科研等多種工作。
今年2月,記者在和葉軍約訪時,她給記者提前發來一張2月17日的工作時間表,內容顯示“6點40分出門,7點30分到12點門診開診,12點10分到13點30分和其他醫生溝通藥物臨床試驗課題相關問題,13點30分吃飯,14點10分去門診,17點門診結束,17點20分到19點晚查房,給規培生答疑解惑、講課,20點左右下班……”
2月17日清晨6點不到,天還沒亮,作為一位陪讀媽媽,葉軍早早起床給上高中的兒子準備早飯。忙完早飯,葉軍拿出手機開始一一查看多位病人的實時監測血糖數據。發現數據有明顯異常的,她會及時給對方發去信息。而從這時起,忙碌才剛剛開始,甚至在前往地下車庫及去醫院的路上,都會有病人發來詢問的消息。
“周一要去得早一些,今天早晨已經約了四五十位病人。”葉軍說,不早一點過去,可能有的要抽血的病人就趕不上了,不能當天拿到結果,有的病人要再來跑一趟。
2月17日上午7點多,內分泌科專家門診室外早已被患者圍得水泄不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追隨葉軍主任多年的老患者以及忠實“粉絲”。
一絲化解突發狀況的耐心
“腿腳麻有兩個多月了,而且減重明顯,平時喝酒,愛喝飲料。”走進診室,市民王先生說起自己的情況,并提及經常會口干、喝水增多等表現。王先生的兒子則稱,爸爸的空腹血糖測出接近19mmol/L,懷疑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之前幾次勸他來做檢查,都說感覺沒啥,不愿來。
對此情況,經過診斷后,葉軍迅速給出建議,先做相關檢查,主要是抽血和檢查下肢血管,同時要求就診對象做好住院的準備,“有可能是糖尿病引發并發癥,先住院進行強化治療,具體還要看檢查的情況。”
今年21歲的小馬在外地讀大學,這次他在媽媽的陪伴下來進行復查,在葉醫生的指導和幫助下,他的血糖控制得不錯。“可以隨時和葉醫生在線上交流,這是讓我沒有想到的。”走出診室,小馬對大皖新聞記者說,自己一開始查出患上糖尿病時,一家人的心情都很沉重,他自己也特別沮喪。但在葉醫生幫助下,他開始科學地看待糖尿病,積極面對。
上午9點多,就在葉軍醫生接診時,出現了“突發狀況”。一位老人急匆匆走了進來,稱老伴血糖測出來很高,狀態很差,在外面椅子上無法走路。聽聞此話,葉醫生立刻沖了出去,查看老人的基本狀況后,判斷老人嚴重貧血且生命體征不穩定。她趕緊聯系綠色通道,將老人送往急診搶救并組織會診。可現場老人的家屬不理解,反復強調只需要門診降血糖治療。
葉醫生站在幾位高大的男子中間,她耐心地說著,老人此時有生命危險,要先救命,這是最重要的,不能再有耽擱。最終,葉醫生成功說服老人家屬,之后經過會診和及時治療,老人轉危為安。
“這種情況其實并不少見,患者家屬并不清楚急危重癥和慢診之間的關系。”葉軍說,在醫院身邊都是患者,醫生要時時刻刻保持這樣一個高度的警惕,一定要保證他們的生命安全,這是職責所在。
一道穿梭忙碌的身影
中午12點,上午的專家門診結束,但葉軍的腳步并沒有停下。她簡單收拾后,從門診大樓趕往內科大樓住院部。
記者注意到,不管是在電梯,還是在行走的道路上,葉軍都在用手機給病患回復消息。“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有,盡最大努力去及時和患者進行溝通。“葉軍表示,就診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內分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果醫生只開藥物,其實很難發揮真正好的效果,還是要做好患教工作,才能夠更好地去把握治療方案。
來到住院部10樓,葉醫生繼續著手頭的工作,在醫生辦公室,她先是翻閱了幾個重點住院病人的病例,緊接著就和其他醫生溝通藥物臨床試驗課題相關問題。到了下午1點半,葉軍才開始吃午飯,而吃過飯后,幾乎沒有消息,她又趕往門診大樓。
“你這個需要馬上住院,系統顯示的信號一直是‘危急狀態’。”葉軍在查看一位就診者的抽血結果后說,其血糖數值高達30多mmol/L,甘油三酯也遠超警戒線,情況很危急。面對就診者的震驚和疑惑,葉軍耐心地解釋到,糖尿病作為一種由胰島素分泌匱乏或作用失常所誘發的代謝性疾病,血糖濃度長期徘徊于正常水平之上會給機體帶來很多危害,這些危害往往不容易被患者及時感知,從而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對于每一位來首診首治慢性病患者,一定要講明白,講透徹。”葉軍表示,因為慢性疾病真的是沒有后悔藥可以吃,一旦引發并發癥,幾乎是不可逆的,多說幾句話可能就會改變患者不良結局。
結束下午的門診后,葉軍匆忙趕回內科大樓。她接下來的工作是和團隊進行夜查房,在病區數十間病房里穿梭,走訪每一位病患。
記者了解到,其中有一位病情較重的患者只有40多歲,雖然幾年前就查出患糖尿病,但沒有堅持正規治療,而從朋友口中聽到一種“食物+精神治療偏方”,通過精神勝利法克服病情,如今體重只有70多斤,由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雙目失明,最要命的還是患者對多種胰島素嚴重過敏。葉醫生稱,經過全力救治,這位病患的情況趨于穩定,“對慢性病要有科學的認識,不能感覺良好就不管不顧,或進入誤區,它的危害體現可能不在眼前,而在長遠。”
一個溫暖彼此的禮物
從早忙到晚,回到自己的辦公室,葉軍靜靜地坐著,不時接聽著患者的電話,也不時望向桌上的一個泥塑手辦。記者了解到,這個手辦是一位糖尿病患者親手為葉軍醫生制作的,是她的人物模型,上面印有兩行小字“醫德雙馨 溫暖天使”。
葉軍說,當時這個患者在很小的時候被查出患有1型糖尿病,當時她媽媽帶她來看的時候,全家人都有點絕望,覺得這個孩子這么小就得了糖尿病,然后要終身打胰島素,未來要上學結婚生孩子等等,這今后的人生怎么辦。“所以我一直都是陪伴著她,從上學到工作,一直跟蹤指導她的治療并鼓勵她。”葉軍說,這位患者大學畢業后,拿到第一份工資,買了材料,制作了這樣一個禮物,“經過科學治療和管理,病情穩定。然后一直到她生孩子,到現在都很好。”
每次交流和溝通就感覺彼此很親切,葉軍說,臨床上有很多這樣的一些患者,“在這個時候不是我溫暖了患者,我覺得是患者溫暖了我。”
今年63歲的合肥市民趙承華和葉軍醫生相識快20年了。面對記者采訪,他坦言,自己和妹妹及女兒都在葉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和康復,葉醫生早已成為他們的老朋友。“別看葉醫生個子小小的,她身上的能量可大著呢。”趙承華說,在長期的交流和溝通中,葉醫生一點架子都沒有,而且每次都能快速聯系到,對他們的詢問總是有求必應,一家人都很感激她。
一種身份與角色的轉換
在工作中,葉軍不僅是一名醫生,她還是一名老師。晚上查完房,她要給多名規培生上課答疑解惑。在這個過程中,她給人的印象是很嚴格的。
對此,葉軍稱,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責任,在醫生崗位上,肯定要嚴謹和盡責,對待患者要讓他們有信任感。那么,在當老師的時候,要傳幫帶,要把自己掌握的一些知識傳給學生。
“對于我的學生來說,對他們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些苛刻。”葉軍說,畢竟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同時,他們也剛剛接觸到一些醫患關系,可能有的時候無形中會對他們造成一些壓力,所以平常的生活交往過程當中,就是另外一種亦師亦友的狀態。
除此之外,葉軍還有另外一種身份,那就是“高中生的陪讀媽媽”。在孩子眼中,她是一位會給人看病、會彈鋼琴、持有馬術裁判證的“全能媽媽”。提到這,葉軍有些動容。面對孩子,其實她有些愧疚。由于職業關系,工作時間確實比較長一點,“對孩子的照顧可能少了很多。”葉軍說,更多的時候,讓孩子看到媽媽在努力,他自己也會有一種自驅力。
一份源自內心的職業熱愛
20多年來,“把病人治好,不讓病人失望”這樣一個樸素的信念,一直推動著葉軍不斷提升自己。如今,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做起了醫學科普博主,與公眾多了一層更日常且有溫度的聯結。
記者獲悉,葉軍還有諸多的學術頭銜和成就。她是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國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大內科教學主任,安徽省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年委員,安徽省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安徽省藥物GCP檢查員,合肥市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合肥市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常務委員,主持及參加多項省市級科研課題研究,獲得安徽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安徽省醫學科學技術二等獎一項,合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榮獲“合肥市巾幗建功標兵”“合肥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醫生不僅要關注患者的血糖是否達標,更要注重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胰島功能,使治療更為簡便、有效、可接受,讓患者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作為內分泌領域的專家,葉軍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力所能及地在藥物治療之外去關注他們的生活行為,做好全方位的血糖、血脂、血壓控制。
今年是葉軍在醫生崗位上默默耕耘的第23個年頭,但她始終如一地用真誠和愛心書寫著平凡又非凡的人生:心懷善良、目光堅定、向光而行。對于大家口中“小小身體、大大能量”的贊譽,葉醫生又笑了:“這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也會努力回應他們的期待。”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見習記者 張洪哲 攝影報道
編輯 許正文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