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肥東撮鎮小巷發現一對奇特圓形石器,表面雕刻精美圖案

大皖新聞訊    3月9日,在肥東撮鎮南大街附近的一個小巷子里面,當地居民凌先生發現有兩個奇特的圓形石器,石器上還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

3月10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采訪居民得知,此處原先有座祠堂名為“鄭氏宗祠”,“鄭氏宗祠”后人64歲的鄭煥春介紹,這對石器是宗祠的旗桿石,它背后是一段老故事。

凌先生發現的兩個圓形石器

圓形石器上雕刻著圖案

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兩件石器是一對,被水泥固定在路邊角落,高和直徑約七八十厘米,都呈鼓形底寬上窄兩邊平整,中間為前后貫通的圓洞,圓洞直徑約十幾厘米,石器上還刻著獸頭口銜著門環的精美圖案和花紋。在現場,除了這兩個圓形的石器外,一旁的住戶家墻下,還有兩塊方形的石墩,年代久遠,石墩上雕刻的圖案已模糊不清,“我量了一下尺寸,直徑是80厘米,高度是65厘米。”凌先生說。

兩個圓形石器,中間有孔洞

雕刻的精美圖案

當地居民倪大爺在這附近住了幾十年了,他介紹說:這兩個石墩子放在祠堂大門口,“是插旗子用的。”現場居民介紹,此處原來有座鄭氏宗祠,兩個插旗子的大石墩子左右各一個,兩個石墩子是祠堂的石構件,對面的兩個方形的石墩,“木頭柱在這個石墩上面,是祠堂的房軸,撐起來的。”居民王大爺說。

方形石墩上雕刻著圖案、花紋

大皖新聞記者得知鄭氏宗祠的后人鄭煥春家住撮鎮南大街,3月9日上午,64歲的鄭煥春介紹,凌先生發現的兩個圓形石器,則是“鄭氏宗祠”的旗鼓石,又叫旗桿石。

旗桿石見證晚清名臣題字

鄭煥春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鄭氏宗祠是他家老祖宗鄭國魁(字克義)在清朝光緒年間所建的,當年修建這座宗祠時,鄭煥春的曾祖父鄭光舉還負責看護鄭氏宗祠,晚清名臣李鴻章還為祠堂題了一塊“鄭氏宗祠”牌匾。

鄭煥春介紹,鄭氏宗祠是平房,有好多棟房屋,當年的鄭氏宗祠氣勢宏偉。采訪中,鄭煥春拿出了他珍藏的《鄭氏宗譜》,據《鄭氏宗譜》中記載:鄭氏宗祠位于現撮鎮中心小學,始建于清代同治七年(公元1869年)。光緒十四年(公元1889年)重修,李鴻章親筆題寫“鄭氏宗祠”四個大字的石碑樹立祠中。鄭氏宗祠共有二十余間房屋,分為正屋、廂房、牌房、大殿等,宗祠的大門口有兩個大石獅,石獅的前端有兩個大旗鼓,宗祠的周圍是壕溝,用于護祠。

鄭煥春向大皖新聞記者展示他精心珍藏的《鄭氏宗譜》

鄭氏宗祠在抗日戰爭時期,曾遭到日本侵略者破壞,被當作訓練場,1948年左右改建為撮鎮小學。“原址現在成為撮鎮中心小學了。”鄭煥春說。

據《鄭氏宗譜》記載:鄭氏宗祠在清朝末年相當出名,是當時撮鎮地區最宏偉,最壯麗的祠堂。

專家:旗桿石系重要石質構件

合肥歷史文化愛好者歐陽林斌看到大皖新聞記者拍的現場照片和視頻后確認,凌先生發現的兩個石器是旗桿石,是旗桿的底座,旗桿石是放置在地面上,旗桿直接插到上端圓孔里,起到固定旗桿的作用,“在古代文官武將和一些有功名的人,可以在祠堂門口立旗桿,一般是成對的。”歐陽林斌說。

采訪中,合肥歷史文化愛好者周先生則表示,凌先生發現的旗桿石也叫旗鼓石,雕刻的是獸面銜環鋪首。

3月10日,大皖記者聯系了安徽建筑大學退休教師翟光逵,翟老師今年八十多歲,對我國傳統建筑,尤其是安徽的傳統建筑有諸多研究。翟光逵辨認,兩個圓形石器是一對旗桿石,“插旗桿用的,一般放在祠堂大門的兩側。”兩個正方體的石墩則是石柱礎,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用于支撐和保護立柱的重要石質構件,“旗鼓就是旗桿石,旗鼓是老百姓的叫法,其學術名叫旗桿石。”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攝影報道   實習生  馬玲娜  通訊員  凌鵬程

編輯 陶娜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揭曉,淮南市武王墩戰國晚期一號墓入選

“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9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上揭曉。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和平县| 什邡市| 错那县| 东光县| 湖南省| 桂平市| 原阳县| 建德市| 泰安市| 沙雅县| 连平县| 赣榆县| 中超| 砀山县| 法库县| 改则县| 郑州市| 彝良县| 石嘴山市| 逊克县| 沂水县| 清水河县| 郁南县| 汕头市| 元氏县| 绥德县| 双辽市| 双流县| 霍林郭勒市| 普兰店市| 眉山市| 吕梁市| 太保市| 乌拉特中旗| 秦皇岛市| 静宁县| 志丹县| 新巴尔虎右旗| 雅江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