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在合肥蒙城路與安慶路交叉口東南邊,合肥歷史記憶搜尋者劉先生發現了一堵老墻,墻體用小青磚砌成,附近還有古井。“不知道當年是怎樣一群人居住在這里?”劉先生表示。
2月24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現場探訪發現,這堵老墻長約六七米,附近的居民樓大院內,還有兩口老井。附近居民講述,老墻原先是安慶路第二小學地界,是原建筑拆除后的遺跡,老墻墻體所用的小青磚,是老合肥建筑常用的材料。
圖為劉先生發現的這段小青磚老墻。
青磚老墻充滿滄桑感
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段小青磚墻體表面斑駁,色澤暗沉,與周圍紅磚形成鮮明對比。藍天之下,青磚、綠樹、枯枝交相輝映,古樸的韻味撲面而來,充滿歷史滄桑感,令人回味。
經過仔細觀察,記者發現這堵青磚墻約六七米長,高兩米多,墻上還留有拱門的痕跡。部分青磚在風雨的侵蝕下,有松動的痕跡。磚塊上面有石灰粘合劑,粘合劑內還粘著小塊瓷片。這段青磚墻的東側,是合肥建工大院住戶王女士家,她介紹自己搬來才幾年時間,也注意到了這段青磚墻與紅磚墻的不同,推測這堵墻有一些歷史。
圖為這段小青磚老墻。
圖為青磚老墻的粘合劑中還有碎瓷片。
住戶徐女士從小在合肥建工大院長大,上世紀70年代,徐女士在安慶路第二小學上學。她回憶,這堵青磚墻是安慶路第二小學的遺留,是以前人家建筑的后墻。“原來墻西邊是安慶路第二小學,學校跟我們這個院子中間有一個平房,是安二小教職工住的宿舍,后來平房被拆掉,就遺留下了這堵青磚墻。”徐女士介紹,青磚墻上的小青磚是老合肥常用的建筑材料。
圖為這段小青磚老墻上還留有拱門的痕跡。
大院內還有兩口老井
住戶楊阿姨在合肥建工大院已經居住三四十年了,據她描述原來合肥建工大院西邊的建筑,一開始是安慶路第二小學,后來改成合肥市45中。2018年前后這一大片建筑被拆掉,成了如今的停車場。在楊阿姨的帶領下,記者在合肥建工大院內,找到兩口老井。
靠近青磚墻南邊的一棟居民樓圍墻下,有一口老井,井口被井蓋蓋住了,移開井蓋,記者發現靠井口位置是紅磚砌成的,井口以下井壁是用老磚砌成。探訪當天合肥-1℃,將手伸進老井內部,能感受到陣陣暖流。
圖為合肥建工大院內的一口老井
位于居民樓東邊也有一口老井,但這口井已經被石塊堵住了。楊阿姨介紹,之前這口井的四周還有一個很漂亮的井欄圍著,井水很清,冬天暖和,夏天很涼,井水的水位很高,很容易就能打到水,四五年前,大院的居民們還用這口井的井水洗臉洗衣服。“小時候我住在四牌樓,沒自來水,都用這個井水。”楊阿姨說。
圖為建工大院內一口被填的老井
記者手記:
這段青磚墻和附近的兩口老井,是合肥記憶的一種見證。通過這次老合肥遺跡的探訪,希望讓更多市民了解和關注合肥的歷史文化,共同推動城市文化的建設與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馬玲娜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