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鑼鼓聲天,舞動的獅子時而匍匐,時而騰挪,時而滾翻,合肥牛官堡武獅的精彩表演讓現場的觀眾連聲叫好。
春節期間,牛官堡武獅不僅參加了長臨河鎮的鄉村春晚,還參與了“非遺中國年 蛇舞包公源”大型燈會演出。牛官堡武獅傳承人牛和厚告訴大皖新聞記者,他已八旬高齡,看到非遺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很欣慰,也鼓勵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喜歡并傳承這項非遺項目。
騰空翻、拜四門、蟒蛇出洞、烏龍絞柱……在肥東縣長臨河鎮“非遺中國年 蛇舞包公源”大型燈會的現場,30多人的牛官堡武獅隊浩浩蕩蕩,不僅表演了特有的高難度動作,也舞出了傳統民俗藝人的精氣神。“參與演出的人員,年齡最長者已75歲。”肥東縣武獅協會會長牛文生向大皖新聞記者表示。
牛文生介紹,牛官堡獅子與“北獅”一宗,俗稱“板頭金面彩獅”,有祥瑞喜慶之意,牛官堡武獅是合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何不是“舞”獅,而用 “武”字?他告訴記者,牛官堡獅子獅頭就重達30斤,表演中也要做很多高難度動作,如攀高、登臺、空翻等,從領球人到玩獅人,都要先有牛門洪拳的武術功底,才能勝任玩獅的角色,因此稱牛官堡武獅。
牛和厚是牛門洪拳傳承人,也是牛官堡武獅傳承人。他向記者表示,牛官堡武獅主要由三人耍,一人領球,一人玩頭,一人玩尾,絕技之一是九宮十三臺。“十三個桌子摞起來,有六米高左右。”他介紹,可以想象一下,兩只獅子沿桌子盤旋而上,一直到最高處,再一躍而下,盡展獅之靈巧與神威。“晚上表演效果更好,在燈光下,鑼鼓聲陣陣,武獅更能彰顯盛氣的韻味。”
牛和厚回憶,牛官堡武獅曾在合肥風靡一時,逢正月十五、二月二必演,但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沉寂。“應該是1984年的廬州燈會,我們牛官堡村有幾百人參與。”他驕傲地說,其中有牛門洪拳愛好者,也有武獅藝人,現場表演拳術和武獅,有打火把的,有敲鑼鼓的,“從大東門一直到四牌樓,再拐上環城路,聲勢浩大。”
牛和厚坦言,這次參加燈會,是一個轉折,將長時間沉寂的拳術和舞獅再次發揚起來,“真的是很高興,也很欣慰。”他感慨,2013年,牛官堡武獅成功入選合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他們接到主動邀請演出的機會越來越多,這項傳統民俗活動也被更多的人知曉。
“就目前而言,武獅人年齡偏大,且愛好者居多,專職專業的很少。”牛和厚坦言,希望有興趣的年輕人能喜歡并傳承這項非遺項目,沉下心來做,“玩得越來越好。”
大皖新聞記者 趙琳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