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1月25日,安徽博物院蜀山館內熱鬧非凡,“天鵝湖商圈”文商旅融合發展聯盟暨“千企萬店”上線皖美研學平臺啟動儀式在此舉行。在蜀山館二樓,一場“非遺文化+中醫養生+書香蜀山”的新春文化大集也已熱鬧開市,濃郁文化味和歡慶氛圍交織在一起,吸引眾多市民沉浸其中。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合肥市蜀山區圍繞市民游客需求導向,通過農文旅、科文旅、商文旅的破圈融合,培育創新了“百花齊放”的文旅產品,促進文旅消費動能持續釋放。
現場有多項農文旅項目成果展示
1月25日上午10點,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安徽博物院,在蜀山館的入口,一批關于蜀山區農文旅項目成果展示的宣傳牌引市民駐足,包括夢幻月亮島、田園牧歌農文旅產業項目及鳳棲坪農文旅產業項目等。在現場的介紹中,夢幻月亮島項目位于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踐行“農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模式,培育生態游、觀光游、休閑游、農業體驗游等多種農林文旅融合業態,打造有特色的研學旅行基地。
安徽博物院內“文化大集”熱鬧開市
田園牧歌農文旅產業項目位于合肥市新橋大道西側,占地面積700余畝,依托蜀山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可滿足研學游、休閑游、農耕體驗等需求,提供民宿、拓展、采摘、研學旅游等服務。鳳棲坪農文旅產業項目同樣位于合肥市蜀山區小廟鎮,面積1000余畝,年產值500余萬元,基地主營圣女果、果凍橙、哈密瓜等水果采摘,以及戶外露營、拓展等服務。
當天,合肥市蜀山區發布了涵蓋了科文旅、農文旅、商文旅領域的5條研學旅游精品線路,將全區的科技企業、科研機構、文化景點串珠成鏈,為研學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和體驗。在現場,蜀山區教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研學課程和線路將課堂知識與實際體驗緊密相連,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研學內容。
構建“環天鵝湖”商文旅消費新圖景
大皖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隨著“天鵝湖商圈”文商旅融合發展聯盟正式成立,數百家天鵝湖文化商圈重點商文旅企業成為首批成員,涵蓋餐飲住宿、商業零售、文化藝術、旅游休閑等多業態領域。現場一位人員表示,在美麗的天鵝湖畔,合肥大劇院等文化地標形成了高顏值的環天鵝湖“文化項鏈”,而沿懷寧路的金大地東西街、新糧倉則構成了一條“文化產業軸”,各類企業在此集聚發展。
“作為蜀山區首個集商業、人文、旅游三大產業融合的聯盟,將深度整合‘天鵝湖三公里’人文歷史資源和商業設施。”蜀山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聯盟致力于用商業為文旅發展賦能,形成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一體化發展產業鏈,是蜀山區對新型消費的積極探索。
記者了解到,2025年蜀山區將聚焦文旅產業發展,促進“文旅+”“+文旅”跨界融合,著力培育新場景、新業態。同時加快發展差異化旅游業態,大力發展江淮味的和美鄉村游;聚焦新糧倉、金大地等商業街區,大力發展煙火氣的特色街區游;整合優勢資源開發精品線路,大力發展沉浸式的、科技范的全域“研學游”,以打造高質量文化旅游強區為目標,促進文旅產品、市場、服務的深度融合。
圖書市集、中醫市集排長龍
1月25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走進安徽省博物院蜀山館(新館)二樓中庭。現場根據主題劃分為中醫市集、圖書市集和非遺市集三大板塊,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體驗,共同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現代生活的和諧交融。
“帶來近200種精品圖書,還有很多文創產品。”在圖書市集,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里從古典名著到詩詞、科普讀物、少兒讀物,應有盡有,還有幾十種文創產品供選擇。現場有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在挑選書籍。
步入中醫市集區域,一股淡淡的草藥香撲鼻而來。中醫市集聚焦于健康服務,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和醫師團隊為市民免費義診、體質辨識、健康評估。“我平時頸椎總是疼”“我晚上睡眠不是很好起夜多”……來自安徽省中醫院的專家在義診區內為市民現場坐診,為市民提供免費咨詢、體質辨識服務,并傳授簡單實用的中醫養生知識。中醫市集的每一個展位前幾乎都有人在排隊。
中醫市集,專家現場開展義診
除了義診區,中醫市集還設有中醫體質辨識區、中醫藥文化產品展示區等,不少家長也選擇帶著孩子來進行中草藥DIY,制造功效各異的中醫藥香囊和艾灸錘。
走進非遺項目 傳承文化之美
在文化市集中最吸引孩子的莫過于非遺市集,形態逼真、造型多樣的棕編,工藝復雜、外型精美的船模,清脆響亮、宛轉悠揚的泥哨……省、市各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帶著展品,零距離與市民互動。而現場的小朋友們不僅可以親眼目睹這些古老技藝的制作過程,還能親手嘗試制作。
非遺市集引市民駐足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廬州吳氏船模制作技藝傳承人,吳培帶著已制作好的船模早早地來到了現場,“我很開心能在這里宣傳我們的非遺項目,讓更多的孩子了解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吳培表示,廬州吳氏船模的制作工藝復雜,很多靠的是傳統的榫卯工藝,“孩子們有興趣這些傳統工藝才會一直傳承下去。”
市民和非遺傳承人互動
在另一處非遺市集前,孩子們正在排隊制作年畫。據負責該市集的工作人員張依雪介紹,孩子們正在體驗的是安徽省級非遺項目童壽記木板年畫,他們提供了基板、顏料和紙張供小朋友們現場體驗非遺技藝,并且將這些精美的年畫送給他們。張依雪表示,他們此前已多次來安徽博物院參與非遺項目的宣傳活動,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魏鑫鑫 攝影報道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