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HM·1953演藝新空間”煥新亮相,沉浸式國風音樂劇《她&她》首次在合肥亮相,開年,分組角色各自擔綱連演3場接受合肥觀眾檢驗。
知名導演顧湘萍與合作十年的音樂編導譚浩聯手,為合肥乃至安徽打造新鮮國風音樂劇形式,接受采訪時她直言,希望能夠打造一個永續經營的而非一次性的演出,希望嚴鳳英劇場的B廳能夠吸引省內外的觀眾前來感受小劇場音樂劇的美好,向上海和北京看齊。顧湘萍說,要帶來劇場迷人的想象力,而譚浩則表示,這臺國風音樂劇的核心是不變的,那便是傳統戲曲演員身上的氣質。
“能和這么多非常優秀的國家一級二級演員合作,我非常非常榮幸。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就算同樣在戲曲的這條道路上,你要轉換一個跑道其實都是非常難的,唱黃梅戲的演員去唱京劇、唱滬劇,可能都要面臨很多的挑戰,那他們今天面臨的挑戰不是只是換成另外一個戲曲唱法,而是完完全全地得把他們很多的習慣給徹底改變,這個對他們來講其實是一個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的挑戰。”顧湘萍用了4個非常表達對省黃演員的敬意,她表示很多挑戰甚至也在自己的意料之外,“一開始的時候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走路的調整,包括說臺詞的調整,包括唱歌的方式,其實全部都得調,你咬字的共鳴方式、位置都不一樣——在唱音樂劇的我們所謂的musical theater,跟現在戲曲演員唱歌的方式,其實位置都是不太一樣,幫他們尋找如何唱出國風味道,但不是戲曲味道的音樂劇,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確實是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
“但是我非常的幸運,因為我有一幫非常努力的演員,他們自己是下了很多很多功夫去調整,去自我學習,我覺得這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顧湘萍表示,安徽省黃梅戲劇院要做這個沉浸式的演出,在她看來是非常超前的,“等于是think forward,就是你一直走在這條路上的前面,因為雖然說上海沉浸式的小劇場,這幾年做下來已經非常成熟,但是即便是在北京,你想要做沉浸式的小劇場都不容易,我覺得在合肥把這件事情給落地了,真得有遠見,非常難得。”
“一個多月前,這個地方還是個工地,我真的沒有騙你,那個時候我很擔心,非常擔心啊,我非常擔心造不出來啊,然后各種擔心。”HM·1953演藝新空間的改造,一度讓顧湘萍心有不安,但是她收到的反饋是要相信一件事,China Speed可以完成別人完不成的事,“我12月進來就發現,怎么該有的東西都有了,真的是很了不起。我覺得劇院的同志這上面付出了很大努力。”
顧湘萍說,在她眼中,《她&她》不是要做一個交差的任務,既然做了就要讓它立起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創作過程的各種艱辛不說了,我們的譚老師跟我合作十年,一路從青島帶著家當就來了。我們就是一心要把這個事情弄好,其實沒有什么,就是好好的做劇場人應該做的事情吧,把我們最專業的東西拿出來。”
顧湘萍直言,“我想還是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讓大家主動去對這個故事有所解讀跟探索,100個演員有100個哈姆雷特,我覺得每一個演員在詮釋每個角色的時候,都有他自己的心理動機在做這件事情,有他敘述的詮釋的方法。”顧湘萍表示,希望給大家帶來的感受,首先就是感受到劇場的美好,“想象力!你今天看到的是什么,那我會覺得,它就是什么。”
該劇作曲、音樂總監譚浩和顧湘萍有多年合作經驗,他表示,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真的很難。“我姐姐(指導演)給我這么一個美的本子。《她&她》這個課題,它要跟黃梅戲結合在一起,跟中國傳統的戲曲結合在一起,很難。我當時想過一件事情,本身我是學交響樂出身,然后從事那么長時間的音樂劇,那國風音樂劇,到底要怎么樣去找?這是全國的課題。”譚浩覺得,這一次《她&她》創造了一個“新”。“這個新就是說,以中國的載體為主,以它的核心為主,然后用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我相信,大家都能隱約感覺到,其實我們這個戲當中的優秀演員,他們用的本身所有的唱腔,各方面都還是保留了自己原本的氣質,那這個氣質,就是我們的核心,其實是美的。所以說,只要把這種美感的東西表現在這個舞臺上,我覺得就很好。”
大皖新聞記者 蔣楠楠 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