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麻利地戴上手套和口罩,拿起釘耙熟練地勾開化糞池的蓋子,然后走向吸糞車卸下一根碗口粗的吸污管,雙手以一前一后緊握管壁,慢慢地送入化糞池中……這是合肥市廬陽區城管局環衛管理中心的掏糞工劉學義的日常工作。
從31歲那年拿起“大糞勺”開始,劉學義在這個“最有味道”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3年。13年扎根環衛清掏一線,他先后榮獲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勞動模范、安徽省“優秀環衛工人”、合肥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師傅一樣,干到退休。”
95座公廁成為“主戰場”
“我跟周師傅把化糞池管道打開的時候,糞便又噴了我們倆一身!”1月30日,大皖新聞記者來到劉學義工作的地方,剛剛結束掏糞工作正在歇息的劉學義回憶起兩天前的一幕,笑著說道。
前兩天,劉學義和同事周師傅一起去清理化糞池時,碰上化糞池老舊管道和新管道接口沒接好的情況,“當時是有東西橫在管道接口處,把糞便堵住了,我們把化糞池管道打開時,糞便噴了出來。”這種大家避之不及的場景,卻是劉學義的工作中常遇到的事情。
1980年出生的劉學義,從2011年調整到了掏糞工的崗位開始,合肥老城區95座公廁便成為他的“主戰場”。“早年還沒有吸糞車,清撈工作全靠人力去完成,下到化糞池里去疏通、清撈,那是經常的事情。”
為了保障市民能正常使用公廁,每天天一亮,劉學義就開著糞車在95座直管公廁間穿梭。為了不讓工作影響到路人或居民,他盡量選擇平峰時間前往需要清掏的化糞池或廁所,在高峰時,再把糞車上吸的糞便送到有機物處理中心。
在劉學義和他同時們的輪流清理下,老城區的95座公廁持續為市民帶去便利。
“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師傅一樣”
“其實對于這份工作,我一開始也是很排斥的。”劉學義坦言,他的13年堅守離不開自己師傅的言傳身教、敦敦教誨。
彼時,30歲出頭的劉學義被調整到了掏糞工的崗位,和很多人一樣,對疏通化糞池這種臟臭累的工作并不情愿,“我記得很清楚,第一次出任務我整整吐了4回。”劉學義回憶,2011年8月份,合肥酷暑難當,劉學義被安排去清掏轄區內一個老舊小區的化糞池。當把化糞池蓋子打開的那一刻,他便被迎面沖出的惡臭味道熏得直吐,“當場我就吐了,實在是忍受不了。”
在回去的路上,他和自己的師傅全國最美環衛者——掏糞工吳電生直接坦白表示,自己接受不了這份工作。“他一直鼓勵安慰我,還跟我講每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都有意義,工作不分貴賤,我一直牢記著師傅的話。”
年紀輕輕參加環衛行業,還是一名掏糞工,不只是剛加入工作時的劉學義心里有排斥,家人親戚和朋友也有很多不理解。“在身邊很多朋友的印象里,這個活又臟又累,而且都是年齡比較大的人,就不理解我為什么要干這樣一份工作。”
彼時30歲的劉學義要想找到一份工作是不難的,“但是如果把一份工作做好做扎實,是不容易的。”劉學義稱,他不僅要堅持做一名掏糞工,更想做好疏通化糞池工作。“目前我沒有換工作的想法,我想一直干下去,像我師傅一樣,干到退休。”
“小劉”變“老劉”,接力“愛心棒”
2014年,“愛心暢通小組”由劉學義的前輩,住建部先進個人、掏糞工吳保文發起成立。如今,劉學義接過了愛心志愿服務的“接力棒”,帶領著工友們義務幫助轄區居民清掏下水管道,幫助居民解“燃眉之急”。
“我們會用業余時間去幫助轄區的孤寡老人或者困難群體疏通管道,用我們自身一點力量獻出一份愛心,并且把我們的愛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據悉,“愛心暢通”小組成立以來,已累計為群眾免費清掏下水管道、疏通廁所千余次。
如今,他從班里的“小劉”,變成了“老劉”,帶著比他年輕的徒弟奮斗在環衛前線。“我會把師傅對我的影響保留發揚,感染更多的人,讓勞模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劉學義說,環衛工作臟臭累、薪資低,很多人對環衛工作有職業歧視和偏見,“我想告訴大家,任何一行工作都不分貴賤,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對自己工作的一個肯定。”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實習生 張燕 徐寒鈺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