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親歷者講述金銀灘上的歲月

大皖新聞訊  60年前的10月16日下午3時,位于中國新疆羅布泊的荒漠里,金光噴發、火球凌空,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代號為“老邱”的國家最高機密,終于向全世界展露真容——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東方巨響”震驚世界,而這顆讓中國人民挺起脊梁的“爭氣彈”誕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銀灘草原上,這片美麗而寧靜的土地曾建有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試驗和生產基地——國營二二一廠。“干驚天動地事,做默默無聞人”,在那個決定中國命運的時刻,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二二一人”揮別家小,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這些核試驗背后的小人物用青春譜寫了不平凡的樂章卻并不為外人所知。

在合肥蜀山區的團安新村小區里,便生活著一群在青海金銀灘草原1170平方公里神秘禁區內默默奉獻青春的核工業人。10月16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來到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見到了這些歷史功臣們,聽他們訴說那段神秘艱辛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內的物件展示。

心里想回去看看,畢竟是揮灑過青春的地方

如今已90歲高齡的任振昇除了耳背外身體依舊硬朗,1963年他和老伴姬桂珍根據組織安排從西安前往國營二二一廠參與建設、生產。青海是任振昇與姬桂珍從未踏足過的未知土地,“去之前告訴我們是去礦上工作,那時候坐的火車很慢,只記得在車里待了有兩個晚上。”姬桂珍說,那個時候年輕,雖然想到環境會比西安艱苦點,但一想到是參與祖國的建設便也做足了心理建設,“越往里去人越少,路越窄,當開門從車上下來時,眼前是茫茫的荒草地,風沙吹起來都是昏天黑地的。”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內,90歲的任振昇和85歲的妻子姬桂珍,向大皖新聞記者回憶當年的艱辛。

不過形勢卻沒有留給任振昇和姬桂珍多余的時間,“那時候還是二二一建設初期,三分廠還只有一個車間投入使用,其他分區的車間廠房也都還在建設中,我們除了進行生產工作還要投入到建設工作中去。”吃是青稞面、谷子面,喝的是河溝里挑的水,住在土窯洞里……條件艱苦超乎常人想象,但二老卻表示“從沒覺得苦過,年輕時一想到建設祖國渾身就都是干勁。”

任老告訴記者,他當時在二二一廠三分廠擔任鑄造工,負責原子彈上的“瓦片”鑄造,“當時保密工作極其嚴格,下班了誰也不會談工作上的事,每天只想著做好自己手上的活,也不知道是在給原子彈造‘瓦片’。”任振昇回憶,即使生活在二二一廠這么長時間,但長時間在車間內工作,很少能接觸到科研工作者,廠里又嚴格執行著保密要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我們還覺得挺突然的,后來知道是我們廠生產的,心情挺激動的。今年是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我感覺很高興,振國威,很自豪,老百姓腰桿兒也硬了。”

如今任振昇與妻子姬桂珍來到合肥已有32年了,因為身體原因害怕高原缺氧反應,就一直沒回到青海。“我心里是想回去看看的,畢竟是揮灑過青春的地方,有時候在電視上看到廠房、曾經住的地方感覺挺親切的,感覺那里是自己的另一個家鄉了。”姬桂珍感慨地說。

科研人員艱苦樸素,吃飯都排隊沒架子

1959年,年僅18歲的董殿舉來到了尚在建設初期的國營二二一廠,這一去便扎根34年,將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金銀灘大草原。董殿舉依然清楚地記得,當他走進金銀灘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茫茫草原,野草比成人高,風沙刮過眼睛都睜不開,沒有住房,也沒有帳篷,生活物資極其匱乏。在這種一無所有、從零開始的情況下,他們只能臨時住在羊圈、睡在干草上長達4個月。“作為第一批進入金銀灘的‘二二一人’,我們一開始并不知道是去做與原子彈相關的工作,”董殿舉等人接到的任務是:建廠房,修大路,開荒地,為接下來的科技研究打下好基礎。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內,董殿舉向記者介紹二二一廠時的工作。

由于基地海拔高,過完8月就要穿棉衣,冬天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0℃。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活異常艱辛,物資極度匱乏,一天三頓吃的基本都是青稞面,科研人員同樣艱苦樸素,吃飯都排隊也沒架子。“不少人有高原反應,出現浮腫。”于是大家決定自己開荒種地,挑易成活的土豆、油菜種,實在不行就挖野菜、野蘿卜、蕨菜充饑,“好在那時年輕,大家也沒覺得辛苦,就這樣一直堅持著,堅持著。”

在廠里,董殿舉從事的是物資管理工作,一開始是保管員,后來擔任倉庫管理科科長,直至退休。在基地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中,物資供應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董殿舉說廠里有八個大型倉庫,保管五金交電、化工材料、勞保用品、儀器儀表、水暖配件等器材物資,還有大型的露天貨場,保管大型設備。為保障基地全面建設的需要,倉庫的干部和工人堅持24小時全天候工作,一天三班倒,裝卸速度很快,做到車輛隨到隨卸。

據董老回憶,二二一廠里保密要求很嚴,要求“八不準”,“在1964年原子彈爆炸之后,我問了兩個去羅布泊爆炸現場的同志才知道,我們廠原來是搞原子彈的。”即使六十年過去,董殿舉依然對那聲“東方巨響”的消息感到激動,“除了為了自己的奉獻而自豪,也為兩彈的結合打破了外國的核壟斷,武裝了我們軍隊,壯了我們國威軍威而自豪。”

“今年是原子彈爆炸60周年,我們依舊感到自豪,再多的艱苦也是值得的,希望兩彈精神能夠一直繼承下去。”董殿舉說。

科技過硬國家才有底氣,老百姓生活才穩當

1975年,34歲的羅鳳云被調往二二一廠參與廠內職工子女學校的教學工作,雖然去的時間比較晚了,但自然條件依舊比較艱苦,好在廠里建設條件已慢慢變好了,基礎水電全部都能滿足日常需求了。“我印象中冬天溫度非常低,風特別大,一刮風手指頭大的石子都跟著風砸到臉上。”

據羅鳳云回憶,建廠后隨著人數越來越多,員工的子女也越來越多,便開始組建學校。廠里有甲乙兩個區,甲區是生產區,乙區是家庭區。雙職工家庭在甲區參與生產建設,孩子基本上都在乙區學校內學習。

羅鳳云告訴記者,當時廠里員工來自全國各地,是國家挑選的各行各業的拔尖人才,技術要非常過硬,政治審查要過關,“在這個廠里上班,我感覺非常自豪,因為接觸到的人在思想深處都是力求為祖國做貢獻的。”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內,羅鳳云在觀看當時的老物件。

據羅鳳云回憶,職工參與生產建設,孩子便都在學校內學習,“他們的父母在一線為祖國建設奮斗,把孩子交給我們,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盡我所能地教好這些孩子。”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老師們在簡陋的教室里,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為孩子們傳授知識。他們還常常熬夜備課,用鋼板刻制試卷,手寫試題,然后用油墨印制出來供學生們練習和考試,“孩子們都很刻苦,記得1985屆學生整體成績在青海省排名第一”,羅鳳云說。

羅鳳云回憶,她帶的學生中,后來有的從事化工行業,有的選擇了其他職業,但各自都在崗位上發光發熱,讓她感受到了辛勤付出帶來的成就。“剛開始調到這個偏遠的地方時,很多人都不理解,覺得我是從內地跑到了邊疆。但我從沒后悔過。”

今年是原子彈爆炸60周年,羅鳳云說雖然自己并不是直接參與原子彈研發的,但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她深切感受到科學的重要性。“科技必須過硬,科技過硬了國家才能有底氣,老百姓生活才穩當。精神志氣要有的!希望下一輩能繼續傳承兩彈精神!”

在二二一廠成長上學工作,目睹了老一輩的艱辛

1962年年僅5歲的任鐵安跟隨父母的足跡也來到了國營二二一廠,在這里成長、上學、工作,據任鐵安回憶, 當地的條件艱苦,“海拔高、條件差”,是地處于海拔3200米的高原缺氧地區。每年冬天很冷,到了五六月份,小樹才剛剛發芽,6月份還下雪,夏天時間很短,到了10月又下雪了。而親眼目睹了老一輩核工作者、工程技術人員創業的艱辛,以及為了我國核事業而隱姓埋名默默奮斗,父輩的耳濡目染深深影響了任鐵安。到1974年二二一廠招工時,任鐵安并有選擇離開而是接棒在二二一廠參加工作,分配到二二一廠交通運輸處汽車隊。

中核二二一“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合肥館)內,任鐵軍安向記者講述“兩彈一星”精神。

談起2024年10月16日,原子彈爆炸60周年紀念日,任鐵安高興地表示:“今天是個好日子,今天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60周年,解放后,抓緊時間把我們的核武器搞起來,才能壯我們的國威和軍威。‘兩彈一星’精神是我們的寶貴財產,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使我們的國家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幸福。”新時期依然要發揚老一輩的光榮傳統,他們那時候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隱姓埋名,為了我們國家的核事業奮斗一生,他們這種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任鐵安在家中展示其獲得的獎章、證書

發起建設“兩彈一星”紀念館,宣講功臣模范故事

69歲的老兵陳相珍是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合肥市最美退役軍人、合肥好人;2005年1月退休后,陳相珍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宣傳,目前他是淠河路上的“紅色宣講員”,義務宣講“兩彈一星”精神已經12年。

退休后,陳相珍住到團安新新附近的淠河路上,“發現這條路上有很多老人,這些老人是干什么的啊?”陳相珍很奇怪。打聽后,陳相珍得知老人們有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有參加過抗日戰爭的、有參加過渡江戰役的,其中有戰斗英雄、功臣模范等。這些“功臣模范”就是指居住在團安新村里的二二一廠的老人們,得知老人們都是隱姓埋名住在這里,陳相珍進行了統計并進行了拜訪,從2012年開始,陳相珍開始義務宣傳居住在團安新村中的“兩彈一星”功臣模范們。

合肥市最美退役軍人、合肥好人陳相珍宣講“兩彈一星”精神和功臣模范故事。

隨著宣傳淠河路力度的加大,為讓更多的人知曉淠河路上團安新村安置的二二一廠的老同志們,陳相珍謀劃著發起建設一個宣傳“兩彈一星”精神的紀念館,講述團安新村老人們的“兩彈一星”故事。2021年,在淠河路團安新村,“兩彈一星”紀念館建成了,2023年又進行了升級改造,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陳相珍認為,團安新村的“兩彈一星”紀念館,“既宣傳‘兩彈一星‘精神,也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淠河路離退休人員的關心。”目前,陳相珍作為“兩彈一星”精神義務宣講員,經常去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宣傳二二一廠老人們的奮斗經歷,“把這段歷史傳承下去,現在我們依然需要‘兩彈一星’精神,需要建設強大的祖國。”陳相珍說。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許佳  攝影報道   實習生  王歡   通訊員  殷亮亮   何劉

編輯 崔恒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绛县| 五寨县| 沙湾县| 德格县| 沽源县| 乾安县| 文登市| 德化县| 安岳县| 桃江县| 仁化县| 新巴尔虎左旗| 孙吴县| 南澳县| 白河县| 韩城市| 宜良县| 浦江县| 金坛市| 德州市| 中西区| 云浮市| 抚松县| 双峰县| 黑水县| 石门县| 新兴县| 凤城市| 龙州县| 南川市| 任丘市| 积石山| 兴仁县| 凤翔县| 祁东县| 长寿区| 榆树市| 扎赉特旗| 三江| 闵行区| 宜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