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28日,第38期《清明》讀書會暨包公故里文學講堂在合肥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委員、作家、學者、書法家王干做了以“當前文學的狀態與走向”為主題的文學交流。王干以獨到的視角深入剖析了當代文學的現狀,探討了文學創作的多樣性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給現場的文學愛好者帶來了豐富的思想啟迪。
在講座開篇,王干便提出了他對當代文學格局的觀察,形象地將其比喻為“文學地圖”,并將當前的文學大致劃分為四大板塊:鄉土文學、青春文學、滄桑文學和網絡文學。他指出,鄉土文學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莫言的《紅高粱》、余華的《活著》,都體現出了鄉土題材文學作品對農村生活、歷史變遷和民族文化的挖掘,展現出了深刻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內涵。王干笑言,“中國作家對鄉土題材的偏愛,是因為每個人的創作都從村口的老樹、鄉村的老井開始。”盡管這一題材已被廣泛挖掘,鄉土文學仍有巨大的潛力可供探索,特別是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背景下,農村與城市文化的碰撞、返鄉與融入城市的沖突等,給文學創作者們提供了新的創作空間。
緊接著,王干對其他文學板塊也做了簡要分析。他談到青春文學的蓬勃發展,尤其是90后和00后作家的崛起,使得這一板塊充滿生機與活力。而滄桑文學則是另一個重要部分,王干認為,好的作品必須具備歷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深度。而網絡文學作為當代新興力量,雖迅猛發展,但如何從大眾娛樂中升華出文學的價值,是其要面臨的重要挑戰。
在講座中,王干特別強調,作家不能僅僅局限于文學創作本身,還應當關注社會和文化的動態。同時,王干還談到了當下語言的變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他認為,網絡語言的出現,使得文學語言更為生動和多樣化,而作家需要善于從中汲取創作的養分,同時避免讓語言流于表面,而失去其內在的深刻性和藝術性。此外,哲學高度也是文學作品的重要維度。王干提到,許多偉大的作家背后都有深刻的哲學思考支撐,如魯迅的作品中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而薩特的存在主義更是為其作品增添了深刻的哲學底蘊。當代作家不僅要關注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也要注入哲學思考,使作品在思想深度上得到升華。
《清明》讀書會不僅是文學愛好者和作家們交流思想的良好平臺,更是推動文學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系列讀書會活動,文學不僅得以更廣泛地傳播,還能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斷進步與創新。正如王干所說:“文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表達個體的思想,更在于與時代、與社會產生共鳴。《清明》讀書會為文學提供了豐沃的土壤,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在文學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大皖新聞記者 李燕然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