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安徽省地震局首席預報員、研究員李玲利對近期地震熱點問題進行權威解答。從余震檢測的時空分布特征來看,目前仍然屬于正常的余震衰減的過程,原震區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公眾不必過度驚慌。
問題1:幾次地震都集中在肥東的同一位置嗎?
這次地震是發生在郯廬斷裂帶的內部,這個位置很多條北東向的斷裂和北西向的斷裂交匯在這一節,地層構造是比較復雜的。而郯廬斷裂帶又是中國大陸東部有一條非常顯著的活動斷裂。
李玲利指出,實際上關于肥東地震集中在同一地點說法并不完全準確,肥東4.7級地震后,安徽省地震局監測到的絕大多數余震,都是沿著北東向的方向來展布的,目前展布的長度在6公里左右,和郯廬地震帶的走向是比較一致的。”
問題2:今年來多次地震是因為郯廬地震帶變活躍了嗎?
作為東部的一條持續型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其實綿延了有2000多公里,在安徽段共有400多公里左右,從泗縣、五河延伸到廬江這一帶,與大別山交匯在安徽地區的中西部地區。
安徽段屬于郯廬斷裂帶的南段,郯廬斷裂帶的流動性在北段和中段比較強,但進入到安徽段的流動性非常弱。在肥東這個地區,歷史上沒有6級以上強震的記錄。
李玲利認為,肥東這塊區域,是一個比較弱的地震的活動區,“從有監測記錄以來,地震活躍度就不是特別高,僅在2009年和2014年發生過三級左右的地震活動。從這次地震來看,也仍然屬于正常的地震活動期。”
問題3:9月24日,安徽省地震局終止地震一級應急服務響應,為什么之后又發生了地震?地震應急服務響應又意味著什么呢?
9月24日,安徽省地震局終止了一級應急響應,主要是根據中國地震局應急響應等級的要求,以及安徽省地震局地震災害工作響應的工作預案來決定終止響應。
安徽省地震應急響應一共是4個等級,啟動一級的響應標準是合肥市發生4級強地震,安徽省發生5級強地震;二級響應啟動標準是在合肥市發生三級地震,安徽省發生4級地震。因此在肥東4.7級地震發生后,省地震局啟動了一級應急響應。
“此次地震發生后沒有造成太多的破壞影響,9月24日,省地震局根據地震的災害影響程度和應急工作完成情況,決定終止響應。”李玲利介紹。
問題4:看云、看水、看動物,真的能推測地震嗎?如何做好地震科學防護呢?
其實“地震云”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氣象部門多次進行過科普解釋。中國氣象曾分析指出,網上形形色色的“地震云”,主要是高積云與層積云兩種。這兩種云容易形成網狀(魚鱗狀)、波狀(肋條狀)、絮狀、透光、放射狀、莢狀等“怪異”的樣子,再加上時常出現在傍晚或早晨,染上了晚霞或朝霞的顏色,就容易被誤解成“天有異象”了。
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一些動植物在地震前有所反應,或在地震發生后回想,認為動植物出現了異常現象。動植物和人類的感知不一樣,可能存在這樣的現象,但導致動物異常的因素多種多樣,宏觀動物異常與地震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李玲利透露“從合肥來看,我們目前還沒有發現這樣的異常現象,可以用來做地震推測。
”實際上,對于地震的觀測是基于地球物理的各個學科,通過專業儀器對地下應力、地下流體、電磁等方面開展觀測和監測,它們的靈敏度更高。對于利用所謂異常現象猜測地震的行為,大家應更科學地去看待,相信官方發布地震科普知識。
問題5:對于后續地震情況,一些群眾產生擔憂情緒,近期發生大地震的概率大嗎?
李玲利認為,公眾不必因為此次地震產生恐慌情緒,“在2009年發生3.5級地震時,由于房屋建筑質量遠沒有現在這么高,還可能會出現一些破壞的現象。這次4.7級地震,我們經過大量的現場調查,沒有發現破壞現象,說明我們房屋整體抗震設防能力都在提高,而且公眾的防震意識也比之前要好很多。”
一個正常的地震序列,后面一定會有很多地震活動,4.7級的地震震級雖不算特別大,但也是一個很豐富的余震序列發展的地震活動。
對于之后的3.8級地震,李玲利介紹,“根據我們的計算震力差是在一級左右,屬于一個正常的震動發生,之后還會斷斷續續有一些一二級的地震活動,都是屬于正常的發展。”
從余震檢測的時空分布特征來看,目前仍然屬于正常的余震衰減的過程。經省地震局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聯合會商研判,原震區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據中安在線微信號)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