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9月6日上午,“河湖之約 向‘新’同行”融媒體采訪合肥行活動來到肥東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濕地內水下有草,水中有魚,水上有鳥,宛如一幅優美自然生態畫卷。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是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并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重大項目。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分為蓄洪區建設工程和生態濕地修復工程兩部分。
“我們身后的十八聯圩進(退)洪閘就是蓄洪區建設工程的一部分。”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家政介紹,進(退)洪閘水下工程于2023年9月1日開工,截至目前,水下工程基本完成,全部工程計劃今年10月底完工。閘上設計蓄洪水位12.75m,設計蓄滿歷時3天,設計最大退洪流量為130立方米/秒,約9天時間,能將圩內澇水從10.5m降至8.6m,盡快恢復圩內生產生活的需求。
十八聯圩進(退)洪閘施工現場。
隨后,在李家政的帶領下,采訪團一行來到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工程三期。據了解,三期工程于2022年7月20日建設完成,涉及面積431公頃(6450畝),主要建設內容為出水泵站、生態滲濾島建設,喬灌木和水生植物栽植,健康濕地營造等。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是全國首個兼具生態濕地功能定位的蓄洪區。”李家政介紹,蓄洪區主要有三個功能,一是近自然濕地修復,恢復生物多樣性,構建“百鳥之巢”;二是作為南淝河旁側濕地凈化系統,打造“巢湖之腎”;三是生態濕地蓄洪區,筑牢“洪水之庫”。
通過保護修復,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目前已調查到鳥類190種,新增鳥類127種;調查到植物385種,新增54種;調查到魚類64種,其中新增魚類28種。與此同時,濕地水質凈化功能穩定發揮,濕地一、二、三期日均凈化南淝河水量約為40萬立方米,消減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濕地凈化后出水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濕地蓄洪功能也日益完善,應急蓄洪時,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約14cm?!崩罴艺榻B,當南淝河出現超標準洪水時,可降低合肥主城區洪水位約20cm,能有效緩解主城區防洪壓力,力保城市安瀾。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徐琪琪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