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8月15日上午,合肥至上海“新三樣”危險貨物“一單制”“一箱制”船舶在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港區一期碼頭首航,這標志著合肥出海的“新三樣”危險貨物實現“一站式”運輸。
水水中轉“一單制”大大降低成本
當日上午,記者在合肥派河港碼頭看到,巨大的橋吊將裝有“新三樣”危險貨物的4個40英尺集裝箱進行裝船作業,隨后從合肥派河港發運,運至上海港后,再經國際班輪向海外出口。
橋吊正在進行集裝箱裝船作業
“里面裝載的是新三樣鋰電池,到上海大約需要兩三天。”船主張先生告訴記者,以前鋰電池屬于危險品,水路運輸到上海港后要重新開箱裝箱檢查,現在水水中轉“一單制”到上海,每個集裝箱能節約成本3000到5000元。“這趟船到上海后,無需再開箱檢查,在合肥港辦理的船舶、貨物申報手續,在上海也互認,對于企業來說,時間成本和運輸成本大幅降低。”派河港碼頭相關負責人介紹。
合肥至上海“新三樣”危險貨物“一單制”“一箱制”船舶頭首航現場
據介紹,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被稱為我國外貿“新三樣”,成為出口“新名片”。過去,合肥市“新三樣”危險貨物通過本地港口水路運輸時,運到上海港后還需要二次開箱,面臨大量申報工作。因此,大量“新三樣”危險貨物選擇通過公路運輸至上海港裝船外運出口,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
合肥至上海“新三樣”危險貨物“一單制”“一箱制”船舶頭首航現場
為了促進“公轉水”運輸,優化運輸結構,在安徽省交通運輸廳、省口岸辦支持下,合肥市交通運輸局積極與上海海事局等相關單位進行對接聯系,推進兩地海事監管互認,提升水路運輸時效,降低“新三樣”企業物流成本。
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充分體現
合肥派河國際綜合物流園港區一期碼頭位于江淮運河黃金水道上,其半徑10公里范圍內,覆蓋了大眾、蔚來以及華為與江淮汽車合作建設的新能源汽車工廠等,集聚了合肥市七成的先進制造業企業。
“今年1至7月合肥港已完成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0.1萬標箱,比去年同期增長11%。” 安徽港口合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用道介紹,本次合肥—上海“公轉水”首航成功,標志著“合肥造”“新三樣”危險貨物水路運輸實現了“一程申報、一單到底、一箱到底”。
今后,合肥“新三樣”危險貨物申報船舶適載、貨物適運申報手續由“串聯”變成了“并聯”,實現“全過程不開箱”。程用道介紹,“與原先的公路運輸相比,物流成本下降約15%,辦理的海事申報減少至3次,開箱次數減少1次。長三角危險貨物水水中轉‘一單制’,不僅是航運管理模式的創新,也是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的充分體現。”
下一步,合肥市交通運輸局將進一步挖掘港口資源,不斷深化“水水中轉”合作,持續推進“新三樣”危險貨物“水水中轉”“有感服務、無感監管”模式,進一步增強港口樞紐功能,提高合肥水運服務能級,更為合肥新能源“首位產業”發展增添助力。
水運政務業務流程將不斷優化
近年來,安徽牢固樹立“向海而興、借船出海”的開放意識,加快打造水運強省,加快推進江淮干線水運大通道港口發展。根據規劃,2025年,建成合肥港東航碼頭工程,2027年,建成合肥派河國際物流園港區二期工程等,屆時我省千噸級泊位達到150個,港口設計年通過能力超過1.2億噸。
安徽還將完善多式聯運通道布局。以蕪湖、馬鞍山、合肥、蚌埠、淮南、阜陽等鐵水聯運樞紐為核心,打造沿江、沿河、沿運河等多式聯運通道,加快形成“通道+樞紐+節點”的多式聯運網絡。積極推進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發展。加快推進水運口岸建設,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和監管水平。
還將不斷優化水運政務業務流程,推動更多服務事項“高效辦成一件事”。深化拓展審批服務鏈條,由事中審批向事前輔導延伸,創新開展“全程幫辦”。全面推進水運電子證照全覆蓋,實現跨省亮證、一網通辦。2025年,建立全省內河船舶過閘信用管理體系。2027年,全省水運信用管理體系架構基本建成。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殷志強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