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大皖新聞記者連續關注了合肥古城墻磚以及背后的故事。8月10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隨同幾位合肥歷史記憶搜尋者,在合肥環城路尋訪到一段某單位圍墻,圍墻墻基用的是又大又厚的古磚,其中一塊古磚上能看到殘存的文字。“圍墻的地基用古城墻磚墊的可能性非常大。”合肥歷史記憶搜尋者歐陽林斌說。
圖為合肥環城路附近某單位的圍墻墻基。
探訪:圍墻墻基疑似用古磚塊所建
據了解,合肥環城路和合肥古城墻的原址基本吻合,環城路比兩側地面和水面高,建在古城墻的夯土頂端,在環城路下面某些路段,還殘留著合肥古城墻的墻基、條石、磚塊等。
8月10日上午9時40分,大皖新聞記者跟隨幾位合肥歷史記憶搜尋者,前往合肥環城路某段,沿著環城路從土坡上走下去,在一片樹木掩蓋著的某單位圍墻墻根下,看到多塊尺寸又大又厚的古磚,這些古磚塊被用來墊圍墻的地基,碼放整齊。
大皖新聞記者現場看到,這段單位圍墻高約4米,圍墻墻基磚塊和墻基之上的磚塊完全不同,地基往上則是普通青磚。“(地基)能確定是城墻磚,你看(打地基)磚的尺寸和厚度,是上面青磚厚度的兩倍了。”歐陽林斌說。此外,在附近土坡綠化帶和泥土里,也能找到又重又厚的古殘磚。
圖為在附近土坡綠化帶、泥土中發現的古殘磚。
合肥城市記憶搜尋者、合肥市蜀山區檔案館館長王廣力介紹,城墻不同部位的城磚并非大小一樣,排列方式也有不同,并且在這段墻基的古磚塊上,還能看到有白色的殘存物。“(白色的殘存物)是古城墻的粘合劑,是石灰、糯米的混合物,用來砌古城墻磚的。”王廣力說。
發現:地基中有一塊帶字銘文磚
8月10日上午,合肥烈日當空、酷熱難耐,大家汗流浹背。探訪中,歐陽林斌發現地基中有一塊帶字銘文磚,磚上有模糊的文字。
大皖新聞記者看到,銘文磚上鐫刻的字能辨別出“正”字,其他幾個字字跡模糊不清。“下面估計還有,一層一層墊的城墻磚,希望有關部門能協調好,把這些磚塊保護好,保留下來。”合肥城市記憶搜尋者們說。
圖為圍墻墻基處,發現一塊帶字銘文磚。
此外,在這段圍墻附近的某單位老舊宿舍區,合肥城市記憶搜尋者們也發現了一些疑似古城墻磚的碎磚塊,表面殘存有白色粘合劑。此外,還發現有一塊十分完整的古磚,上面雖然沒有鐫刻字,也沒有之前大皖新聞報道的張靖華和陳德年所收藏的古城墻磚大,但是比現在的普通磚塊大很多,也很重。
王廣力認為這些都是合肥古城墻磚的遺存,“年份越往后,城墻磚的尺寸也有一定縮水,厚度逐漸變薄,合肥古城墻,還有多次修建過,城墻頂端的磚塊也是比較薄一些的。”
王廣力認為,臨近環城路的老宿舍區房屋建筑的下面,肯定還有很多古城墻磚的遺存,“以前拆除的城墻磚被用來打地基了。”
專家:銘文磚系明代崇禎年間城墻磚
關于地基處這塊帶字銘文磚上究竟是什么字?歐陽林斌表示,銘文磚開頭兩個字是“府正”,“廬州府正堂的簡稱,也就是廬州府的知府。”
圖為合肥環城路上的某單位這段圍墻。
為了弄清這些磚塊是否為古城墻磚,大皖新聞記者聯系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張靖華,張靖華在仔細辨別了這塊磚上的字跡后認為,這是合肥古城墻磚,磚上的字跡為“府正嚴,縣正熊”,“因為我早年看過很清晰完整的一塊。”
張靖華指出,府正,是廬州府正堂的簡稱,就是廬州府的知府,府正嚴(嚴爾圭),縣正熊(熊文舉),“是明朝崇禎時期廬州府知府和合肥縣知府的名字,相當于是當時的城墻維修工程的總負責人。”
張靖華認為,當時是為了抵抗明末農民起義軍而維修的城墻工程。“1999年我看到過的古城墻磚,就是這種。”張靖華說。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郁桐 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