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6月8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如期而至,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文物 傳承文明”,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和包河區文化和旅游局為廣大市民奉獻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今年包河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場位于包河區淝河鎮的一處民國建筑———唐氏住宅中,這也是去年唐氏住宅修繕完成后,首次面向公眾開放。
6月8日上午,合肥“唐氏住宅”面向公眾開放
兄弟四人共同出資興建
唐氏住宅也被當地居民稱之為“唐大樓”,位于包河區淝河鎮黃巷村唐大樓村民組(巢湖南路與上海路交口東南角),建成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由當地人唐氏兄弟四人共同出資興建,家族兄弟依次為唐廣美、唐廣香、唐廣貴、唐廣純。建筑坐東朝西,總占地面積3629平方米,建筑面積1073平方米,建筑風格為江淮民居,結構為穿斗式,硬山頂,粉墻黛瓦,青石板鋪路。2011年3月,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合肥“唐氏住宅”文保碑
據介紹,清朝末年,唐氏兄弟的老大唐廣美因生計所迫,14歲就給李鴻章家族當童工,因天資聰慧,善于管理,后被李家聘為管家,從此家族逐漸興旺。1929年,經唐氏兄弟商議,重修祖屋。
建筑共三進,每進7間,第一進的西側另有附屬更樓及房屋5間,三層更樓后遭損壞。一進二進之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對廳“耳室”,墻面施有彩繪圖案。二進中堂曾有匾額”重義輕財”,現已不知去向,兩側各三間為私塾先生和武術先生居住;三進為女眷居住,共計房屋28間。據后人介紹,其整體結構依據當年蕪湖縣鏡湖公園附近建筑而設計,建筑的磚、瓦及木構件均從青陽縣購置。
大門上寫著“唐氏古居”四個大字
20世紀30年代,唐氏住宅成為私塾,渡江戰役期間,作為戰地醫院使用。解放后至80年年代末,作為“ 唐大樓學校”“ 淝河小學”校舍使用,學校搬離后建筑內曾開辦塑料廠,后逐漸廢棄。
當地很多人在這里讀書
6月8日上午,大皖新聞記者在唐氏住宅前看到,住宅修葺一新,大門上寫著“唐氏古居”四個醒目的大字。上午9點半,活動正式開始,現場上演了精彩的舞獅、花船、門歌、螳螂拳等民俗表演,以及廬州木雕、廬州笛簫制作、廬州棕編、廬陽剪紙、王氏吹糖人等傳統技藝展示。
6月8日上午,活動現場俯瞰
在現場,很多群眾前來修繕后的唐氏住宅內參觀?!拔姨焯煜掳鄰倪@里經過,看到這里有個老建筑。(今天開放了),就進來看看,是民國時期的建筑,民國時期能修建這樣的房子,不得了啊,是大戶人家?!笔忻裢鯂鴰V贊嘆說。
附近居民唐定鵬告訴大皖新聞記者,1981年他9歲時,住在唐大樓附近的唐大郢,他在唐氏住宅讀的小學,當時唐氏住宅被當做“淝河小學”的校舍,1到6年級都有,校園里還有三張水泥磚砌的乒乓球臺,老師的辦公室、宿舍都在這里,“天井里是青石板,青石上面光滑的像鏡子一樣,屋檐下是很長的連廊,很多人都在這個地方念的書,我們的父輩都是在這個地方念的書?!碧贫i感慨地說。
群眾在“唐氏住宅”內參觀
合肥市文物保護中心有關人士介紹,唐氏住宅修繕秉持了對文物最小干預原則,成功地恢復了建筑的歷史風貌,實現了集保護、展示、教育為一體的文物活化利用目標,成為了展示江淮民居建筑的重要典范。唐氏住宅的修繕開放,對合肥市古建文物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后續還將不定期面向公眾開放。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通訊員 錢程 攝影報道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