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公眾征集意見,引導和規范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汽車產業是安徽省、合肥市“首位產業”,合肥市入選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第二批試點城市。近年來,合肥持續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大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進行道路測試與示范的車輛近200臺,今年,合肥市將全面推進道路測試全域開放,并通過協助智能網聯企業開展商業化運營等措施,不斷拓寬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空間。
現狀: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全部納入監管
在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不少游客都體驗過自動駕駛觀光車、無人售賣車帶來的便捷,這些都得益于園區自動駕駛先導應用試點。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合肥市已在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合肥高鐵南站、合肥駱崗公園等場景推廣自動駕駛應用,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
合肥濱湖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自動駕駛觀光車
白犀牛是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代表企業之一,該企業聚焦商超末端配送服務,與多家大型商超合作,截至去年12月底在合肥的43臺車累計配送訂單超10萬個,實現了商業化盈利。新石器則主要進行短途運力服務,通過以租代售的形式與部分快遞企業合作,截至去年12月底在合肥的90臺車已送達快遞120萬件。
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了解到,合肥市各類商業化試點車輛已近200臺,覆蓋了清潔、巡檢、配送等多領域。
《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合肥市政府應當統籌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監管服務平臺,依法采集、監管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實時運行數據,并推動與公共安全、交通運輸、城市管理等領域相關數據的互通共享。其實,在2023年1月,合肥市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大數據中心就投入試運營,實現了對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的監管。
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監管平臺
“截至3月底,平臺已接入51家新能源車企數據,涵蓋97 個新能源汽車品牌、1735 個車型、167395 臺車輛,合肥市在營換電站實現全量接入。”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運營總監介紹,這是國內首個城市級“車、路、網、充”一體化云監管平臺,除了在合肥登記上牌的新能源汽車全部接入平臺,進行測試的智能網聯汽車、路測設備、充換電站等也都進行了接入。“該平臺不僅能實現監管功能,數據分析也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對產業賦能。”
計劃:今年全面推進道路測試全域開放
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在去年9月底舉行的2023全球智能汽車產業大會高層論壇上,合肥市正式發布了《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全域開放方案》,成為全國首個核心區域全部開放的省會城市。根據這一要求,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正在對合肥市可以進行開放測試的路段進行梳理。
今年5月1日起,杭州市開放全市八城區和桐廬城區等共計3474平方公里作為智能網聯車輛測試應用區域;根據2023年10月底的公開報道,天津市4個區域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全域開放……越來越多的城市為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提供支持。
智能網聯汽車在進行商業化應用之前,道路測試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明確,相關部門要向社會公布開展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的路段、區域。同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示范應用的路段、區域的開放,以道路測試、示范應用主體申請為主,根據實際需求可擴大至合肥市全域。
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運營總監告訴大皖新聞記者這樣一組數據:2020年8月27日,塘西河4.4公里智能網聯汽車示范線路投入試運行,不到4年時間里,合肥市現已開放四批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總里程單向 1096 公里,雙向 2193 公里。
今年,合肥市將全面推進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全域開放,同時,協助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由城市簡易路況向城市快速及高速公路等復雜路況開展道路測試等。
探索:協助智能網聯企業開展商業化運營
對于智能網聯汽車這一新興產業,目前還存在著技術、商業化應用、測試異地互認等方面的難點。大皖新聞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針對以上問題,合肥市也進行了一些探索。
大皖新聞記者注意到,《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應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支持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異地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結果互認。據介紹,合肥市一直在推進這一工作,此前,除長三角地區之外,其他地區通過道路測試的車輛可以在合肥市范圍內運營,免去了企業在合肥封閉場地進行測試費用。
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運營總監表示,近年來,中心主編、參編了不少安徽省地標標準的制定,比如《智能網聯汽車云控互聯技術規范》、《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功能場地試驗方法及要求》等。
蘿卜快跑在合肥進行商業化運營
同時,對于在道路上進行測試的智能網聯汽車在道路上可能會出現的一些違法行為,《合肥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管理規范》明確智能網聯汽車企業要為道路測試及示范應用的車輛購買保險,如果出現問題,可以按照正常程序進行理賠。而針對智能網聯汽車的商業化應用領域,“今年,我們會協助一些智能網聯企業開展商業化運營,探索解決智能網聯企業運營資質、收費標準等問題,比如推動低速無人車企業在環衛、安巡等新場景的商業化應用。”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