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家住蕪湖的周先生(化名)一年前因膀胱腫瘤接受了一次手術,由于術后出現尿路感染、漏尿等癥狀,讓他一年來飽受痛苦。近日,安醫大二附院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患者小腸代替缺損的長段輸尿管進行修復重建,為他解除了病痛。
因膀胱腫瘤復發,66歲的周先生曾在當地醫院切除了膀胱并原位縫合了一個新膀胱。出院后,他開始反復發熱、肚子疼,檢查發現腹盆腔有大量積液,通過盆腔穿刺引出渾濁尿液后,周先生的發熱癥狀并未好轉,身體狀態也是每況愈下。
日前,周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安醫大二附院泌尿外科尋求治療。“結合患者的病史和輔助檢查結果,我們判斷他是輸尿管和新膀胱之間的吻合口恢復不良,出現了漏口。”該院泌尿外科尿路修復亞專業負責人王毅告訴記者,為了給后期輸尿管修復創造條件,該科結石亞專業組首先幫助患者制定了一個量身打造的控感染治療方案,及時控制了腹盆腔感染,周先生的身體狀況逐漸開始恢復。
經過三個多月的保守治療后,周先生的身體條件終于恢復到可以接受輸尿管修復術的水平,但由于他曾有過多次腹部手術史,給輸尿管修復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經反復討論,在江淮名醫于德新教授的指導下,治療組決定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患者小腸代替缺損的長段輸尿管進行修復重建,以恢復尿路的連續性。
手術過程中,醫生將患者的雙側中上段輸尿管與截取的小腸進行吻合,后將小腸遠端與新膀胱吻合,手術歷時7個小時順利完成,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排尿功能與正常人相近。4月,周先生再次入院,在局麻狀態下順利拔除雙側輸尿管支架管,生活也終于回歸正常。
據王毅介紹,輸尿管回腸吻合口狹窄是膀胱根治性切除+尿流改道術后常見并發癥,可以通過腹腔鏡手術常規修復該類疾病。全腹腔鏡腸代輸尿管手術,是一類新型手術方式,一般用于長段輸尿管狹窄的患者,手術創傷更低,腸管無體外暴露,術后恢復時間明顯縮短,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葉曉 通訊員 楊超 沈笑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