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皖新聞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布局公交場站和停車場地,依據社區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務設施;注重保護圩田文化等,打造合肥“郊野大地田園景觀”;充分利用閑置土地,不占少占耕地……11月12日,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修訂的《合肥市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2023年修訂版)(以下簡稱《導則》)》,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布局公交場站和停車場地,依據社區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務設施
記者了解到,合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021年組織制定了《合肥市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試行)》。經過兩年試行,結合最新的政策文件及規范標準和工作實踐,該局對《導則》進行修訂,形成《合肥市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導則(2023年修訂版)》(征求意見稿)。
根據《導則》,合肥的行政村將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和其他類。居民點分為提升型、穩定型、收縮型和撤并型。在產業空間布局上,以穩固農業生產功能、凸顯生態功能、創新服務功能,激活鄉村地區經濟活力為目標,合理布局鄉村單元產業空間布局,引導產業發展。
同時,《導則》明確,依據社區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其中,公共服務設施應保障民生,節約集約土地,按照鄉村生活圈理念,結合村民生產生活方式合理配置;鄉鎮道路交通布局安排應充分銜接過境公路、鐵路和鄉道,因地制宜布局公交場站和停車場地;統籌布局給水、排水、供電(充電)、通信、燃氣、環衛、綜合防災等各類設施。
注重保護圩田文化等,打造合肥“郊野大地田園景觀”
關于鄉村風貌如何建設一直是村民關注的話題。記者注意到,《導則》指出,鄉村風貌打造應體現鄉土特色、時代特征和工匠精神,遵循多樣性、本土化、經濟性的原則,結合“環湖、近城、嶺上、崗中”的空間特征和文化資源,加強鄉村單元整體風貌指引。根據鄉村單元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民俗民風的特點,實現“繪田成景、理水成網、織路為綱、化林成韻、村景相依、以文塑脈”的合肥郊野大地田園景觀。
其中,“環湖”風貌應充分保護利用自然水體,結合水系組織空間序列景觀,注重保護圩堤、圩埂,擇高而居的圩田文化。新建建筑應延續水系分布,結合自然水系退讓足夠的生態空間,形成錯落有致,豐富多彩的田、水、村風貌。“近城”風貌應保護村莊周邊自然生態景觀,注重保持鄉村本土特色,防止鄉村風貌城鎮化,做好過渡,慎重砍樹、填塘、圍湖造景等。
“嶺上”風貌應充分利用好自然地形,注重保護村莊內的池塘、溝渠、田埂微地形等要素。新建建筑延續原有肌理,整體上呈團狀或帶狀布局,利用地形高差變化,豐富村莊空間層次,不宜采用散點狀平面形態。“崗中”風貌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注重保護村莊內的山體、水系、林地等自然要素。新建建筑和場地布置應隨坡就勢,順應整體肌理自然生長,整體上呈條帶狀布局,高低錯落有致,營造豐富的崗中風貌。
充分利用閑置土地,不占少占耕地
此外,記者注意到,《導則》提出,優化農用地和生態用地。結合宜耕后備資源,引導耕地集中連片,明確旱改水,耕地質量提升的區域,統籌安排設施農業用地,引導設施農業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灘涂等未利用地和低效閑置的土地,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摸清河、渠、溝、坑塘等現狀情況,將水系彼此相連、相互貫通,形成布局合理、連通有序、引排得當的水網體系。梳理現有林地和主要道路、水系兩側林帶,優化林地空間布局,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林網系統。
在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方面,重點圍繞耕地、園地和擬整治、搬遷居民點,統籌確定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范圍,提出整治措施和實施方案指引。修復鄉村自然景觀,優化調整水系、林網、綠道等生態空間布局,謀劃鄉村生態修復項目。主要包括:小流域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毀損林地修復、污染土地和水體恢復治理、沙化及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健全村莊應急管理體系,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災設施場所用地,充分考慮平急結合設施,提高村莊安全韌性,暢通安全通道。
農林牧副漁、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產業集中區域應重點明確產業功能分區、產業以及配套設施用地布局和規模。其中,農林牧副漁應統籌考慮區域內主干渠、排水溝道和農用橋、涵、閘、泵站等水工建筑物布局。文化旅游、健康養老應統籌考慮停車場、驛站、綠道、服務中心等布局。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