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fā)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編者按 脫口秀演出、音樂現場、相聲表演、沙龍活動……越來越多的藝術人在合肥開疆拓土,努力耕耘,共同澆灌合肥這座蓬勃發(fā)展的人文藝術森林。日前,記者采訪了幾位不同類型的合肥藝術人,他們有合肥的老派樂隊,也有合肥新生的室內樂團,還有脫口秀、相聲演員。他們的藝術方向不同,故事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熱愛藝術、熱愛表演、熱愛舞臺。
大皖新聞訊 5月6日,因在合肥市繁華大道一家劇場有演出,丁世豪在演出前一個半小時便來到現場,除了和搭檔進行排演、把隨身攜帶的長衫熨燙一遍,還要進行儀表整理等其他準備工作,上臺后的丁世豪在話筒前妙語連珠,臺下不時響起掌聲和笑聲。出生于1993年的丁世豪,大學讀的是曲藝表演專業(yè),如今是合肥市曲藝團的一名曲藝演員。5月11日,丁世豪在接受采訪時稱,平時工作中會接到一些演出任務,也會接一些商演,表演的舞臺既有會場,也有劇場,還有社區(qū)廣場等,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這一行”。
丁世豪(右)演出中。
從小喜歡聽相聲
丁世豪是一名90后小帥哥,他告訴記者,當年在考進遼寧科技大學后,他讀的是曲藝表演專業(yè),這和他從小就喜歡聽相聲、看小品有關,在上中學的時候,因為性格活潑,他就參加過一些文藝表演,像文藝朗誦、情景劇等都表演過。讀大學選專業(yè)的時候,丁世豪選擇了曲藝表演專業(yè),他的這一選擇得到了家人尤其是媽媽的支持。
丁世豪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藝考生,他就讀的曲藝表演專業(yè),主要以說和唱這兩種表演形式為主。四年大學時光轉瞬即逝,身邊的同學有的去了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丁世豪其實也有不少選擇,但相聲一直都是他割舍不下的愛好,作為土生土長的合肥人,丁世豪最終選擇回到合肥,并經過努力考入了合肥市曲藝團,成為一名曲藝演員。
戶外演出是考驗
對口相聲是丁世豪擅長的形式,進入合肥市曲藝團后,他也有了固定的搭檔,在很多時候,兩人一唱一和,妙趣橫生。丁世豪向記者講起相聲表演前的一些準備,一般會準備“三大件”,分別是手絹、扇子和醒木,醒木的作用是壓言,節(jié)目開始,關鍵時刻,結束時都可用到,手絹起裝扮道具作用,而扇子的功能就更多了。
丁世豪也會接到一些商演,有的是單位給出一些材料,結合材料創(chuàng)作出一個新作品或新段子,有的是對方給出了劇本,但要對這個劇本進行藝術加工,還有的是一些活動現場,沒有什么具體要求,可自己選擇作品或段子去演出。丁世豪對記者說,雖然他擅長對口相聲,在表演中又以捧哏為主,但在實際工作或演出中,這一情況并不是固定的,有時候需要在捧哏和逗哏的角色之間來回切換,還有的時候,不光要表演相聲,其他諸如小品、快板、評書等也要表演。
對丁世豪來說,戶外演出是個考驗,相聲說了多年,平時都在室內場地演出,但有時候工作需要下基層進社區(qū),社區(qū)或小區(qū)露天廣場便成了表演的舞臺, “來看演出的觀眾多是居民,他覺得不好聽或不好看,可能轉身就走了,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需要認真琢磨。”
給觀眾帶來歡樂
在丁世豪看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相聲藝術也在推陳出新,相聲段子區(qū)別于唱歌,相聲錯過了開頭,可能就不太明白講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內容的創(chuàng)作上,如果用三五句話抖出好玩兒的包袱,將氣氛調動起來就不錯, “憑借自己的能力給人帶來歡樂,我也非常開心。”
丁世豪說,排演一個作品,從熟悉臺詞、走調度,再到打磨細節(jié),差不多需要一個禮拜時間,但創(chuàng)作一個新作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要多得多。如今丁世豪和搭檔已合作有5、6年的時間,像《生活小發(fā)現》《變化》都是他們不斷磨合創(chuàng)作出來的好作品,其中相聲《變化》榮獲“西崗杯”全國相聲新人新作優(yōu)秀作品。同時,丁世豪還應邀參加過多地電視臺春晚節(jié)目的錄制。
因為熱愛,所以選擇這一行,丁世豪希望能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好作品,給觀眾帶去更多歡樂。
大皖新聞記者 魏鑫鑫 通訊員 季云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新聞:
合肥傷逝樂隊創(chuàng)始人張春:20年磨一劍,死磕細節(jié)敬畏音樂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