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合肥的老城鬧市區內有兩處古跡,跨越800年,相隔兩公里,日夜守望,熠熠生輝,靜靜等待每一位游客的到來,以期自己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了解。這兩處古跡,就是包公園和李鴻章故居。
包公園
包拯字希仁,北宋著名清官,世人尊稱為“包公”,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卒于1062年,謚號“孝肅”。
包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位于合肥市環城公園東南段,占地34.5公頃,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全園以“歷史包公—文物包公—文化包公”來組織游線,以最權威最詳實的歷史資料陳列、文物展示和戲劇表演向世人展現這位生于斯、長于斯、坐鎮開封府的宋代重臣包拯的清正康明、不畏權貴、執法不阿、鐵面無私的人格魅力。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包公“忠、孝、清、廉”的一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環境,共同構成了包公園的吸引力,使人們在輕松賞玩中獲得難以忘懷的精神收益。
包公墓是包拯及其夫人、子孫遺骨所葬之地,占地三公頃,目前是國內一座比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1062年包公病逝于河南開封,次年,其女婿文效將其靈柩運回合肥,歸葬故里。包公一生為官多年,累官至樞密副使,逝后被追封為禮部尚書,官居二品。因此,墓園大小結構皆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而建。整個墓園巷松翠柏、肅穆幽靜。
包公祠位于包公幼年讀書的香花墩上,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是國內外包公祠、廟的祖庭。現存祠堂建筑為清光緒八年(1882)李鴻章捐銀修復,1961年被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包公祠以詳實的史料和包氏家譜陳列等主要內容,向游客展示包拯生平、氏族世系脈絡等。正殿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并置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
浮莊位于包河之中,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于水面之上,且島上建筑類似古代村莊,故而得名。迎門可見一座銅像,系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第28代嫡孫、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父親包兆龍先生立像。島內建筑依水就勢而成,是合肥市保存最為完整的徽派園林建筑群。
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北宋名臣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而建,它是以高水準的壁畫鋪陳和雕刻等藝術表現形式突出戲曲包公的主題,是一組集紀念、展示、游覽為一體的大型仿宋建筑群。其主體建筑為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的塔式閣樓,高屋建瓴,宋風巍然,從閣頂可俯瞰合肥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
目前,圍繞包公園的品質提升工作也正在逐步開展。廬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李元新告訴大皖新聞記者:“作為接下來的一個重大項目,預計未來3到5年,將會以包公文化為主體和核心區,把包公園周圍約3平方公里打造成文旅集聚區,目前整體的規劃已經完成,屆時,將會大大提升游客的體驗感。”
李鴻章故居
李鴻章(1823-1901)字子黻,號少荃,今安徽合肥人。24歲中進士,1862年,以江淮地區的團練武裝為基礎編練淮軍,并以此形成龐大的淮系軍政集團。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因功先后任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等。1870年起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成為影響清廷軍政外交各方面的關鍵人物。19世紀60年代起主辦洋務,修鐵路、通電報、創辦近代企業,建立北洋海軍,培養新式人才等。對外推行以“和戎” 為主的外交政策,代表清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01年,卒于京師,后歸葬合肥。
李鴻章“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其所處的時代正是從封建社會向半殖民地過渡的時代,其身上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讓他既忠于傳統,又頗具變革精神。因而無論生前死后都頗具爭議,人們對其毀譽參半,褒貶不一。梁啟超曾評價李鴻章:“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若李鴻章者,吾不能謂其非英雄也。雖然,是為時勢所造之英雄,非造時勢之英雄也。”
李鴻章概括其一生為“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 作為清王朝的“文忠公”,李鴻章殫精竭慮地維持和加強清王朝的統治。然而,甲午戰爭的烽火使他“一生事業掃地無余”,這是清王朝的悲劇,更是李鴻章個人的悲劇。李鴻章曾形象地把清王朝比作 “破屋”,將自己比作“樣糊匠”。
目前,李鴻章故居內仍保留著福壽堂和走馬樓等,另設有晚清重臣李鴻章展、李鴻章墨寶展、李鴻章與招商局展、淮軍與近代國防展等展廳。
未曾到過合肥的人可能不知道,李鴻章故居的正門外就是合肥市最熱鬧的商業街之一——淮河路步行街,游覽完李鴻章故居,吹著晚風在步行街上走一走,感受一下熱鬧的商業氣息,在一日之內同時體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現代社會的先進性,也別有一番滋味。
而李鴻章故居的后門則正對著撮造山巷。狹窄的巷子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相傳曹操命令部將劉馥鎮守合肥,挖塘修建工事,用簸箕撮土堆到今天的淮河路附近,漸漸隆起了一座小土山。于是,此地便取名“撮造山”。
“幾年前,廬陽區持續推進老城保護更新,參考其他省市街區案例,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彰顯街區文化底蘊,投入大量資金改造提升撮造山巷等老街老巷。”廬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時明軍告訴大皖新聞記者,改造后的撮造山巷,巷道路面重新鋪設,兩側建筑粉刷一新,店鋪招牌風格接近統一。更重要的是,街巷景觀融入大量三國文化元素,讓老合肥人找回歷史記憶、新合肥人了解城市底蘊。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