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宋炎駿 攝
中科大先研院。記者 張正朋 攝
據合肥日報報道 對于科技創新,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安徽省科技廳發布首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擬認定名單,共11家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中,合肥有5家。
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合肥中科普瑞昇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普瑞昇”)、中國科學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以下簡稱“合肥創新院”)、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5家在肥新研機構,何以率先成為“高手”?
修研發“內功”
新型研發機構,首先是“研發機構”。與高校院所不同的是,作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融匯點,它更多擔負的是“從1到N”的產業技術研發任務。
在今年8月省科技廳發布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評價要點》中,“近2年每年投入研發經費占機構年總收入比例不低于30%且不低于1000萬元”占據著20%的權重。
合肥創新院,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建。近年來,聚焦數字經濟、生命健康兩大產業鏈方向,建設擁有覆蓋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視覺感知等多領域的“技術資源庫”。
“2021年、2022年,合肥創新院研發費用均超1000萬元,并且持續增長。”該院平臺建設部部長余偉介紹說。氫液化制備及儲運高端裝備、BGA芯片外面檢測設備、數據智能產業互聯平臺……增長的研發投入,也換來了許多產業技術成果。
燃氣、橋梁、供水等,是城市生命線。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發的“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系統”,首次建成了城市尺度災害監測實驗網,實現了對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進行整體安全監測、預警和快速響應。
多年來,清華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為構建“城市生命線”的安全屏障不斷賦能。截至今年7月,發布并有效處置三級以上預警850起,其中二級以上預警19起,成功預警并聯動處置了一批城市安全重大險情。
中科普瑞昇是5家機構中唯一一個以企業為主體的新研機構。“我們現在有研發人員超150人,圍繞生物醫藥發展瓶頸——‘細胞’問題進行科技攻關和產業化。”企業有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中科普瑞昇攜手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聯合申報的原代細胞工程安徽省聯合共建學科重點實驗室,獲批正式建設。據介紹,該實驗室的設立,主要是為了研究腫瘤微環境的體外重塑及機制,明確腫瘤異質性的可塑性調控及分子基礎,解決行業內原代細胞體外培養技術的瓶頸,探索并發展原代細胞工程產業化路徑。
為成果搭“橋”
持續的研發投入,瞄向的是技術最終的落地應用。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新型研發機構的重要使命。
今年8月,在第十二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總決賽上,安徽福晴醫療裝備有限公司、合肥乘翎微電子有限公司從全省上千家參賽企業中脫穎而出,分別憑借“磁共振精準醫學裝備研究及產業化”和“新型算力電源方案及芯片”項目榮獲成長企業組和初創企業組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家獲獎企業均為中科大先研院的孵化企業。“近年來,我們聚焦體制機制創新,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奮力推進國際一流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建設。”中科大先研院有關負責人說,截至今年10月28日,該院已累計孵化企業318家。
合工大智能院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走出校企“共生”特色模式,喚醒了一批高校“沉睡”技術成果。該院積極引導學校里擁有核心技術成果、穩定研發隊伍的科研團隊,與有接納新技術能力的企業有效結合,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從而實現產學研用各方相互支撐、目標一致、利益共享。
合肥創新院搭建的則是合肥重點產業與科學島創新資源協同發展之橋。服務地方公務用車改革的中科美絡、精準醫療行業的中科普瑞昇、從事新能源汽車安全防護的中科中渙……截至目前,合肥創新院已累計孵化企業350余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1家。
向“新”而行
新型研發機構,已經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合肥繼續向“新”而行,與國內知名大學、科研院所、院士團隊等新建新型研發機構15家、總量達48家。
合肥經開區和李亞棟院士團隊合作共建合肥單原子材料研究院、蜀山區與鄂維南院士合作組建合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研究院、合肥高新區與清華大學張鈸院士團隊合作成立合肥瑞徽人工智能研究院……一批院士團隊引領的新型研發機構在合肥紛紛落地。
“我們在研究院建設運營、技術研發、人才招引、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市科技局平臺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除了給予五年最高1億元經費支持,新型研發機構新引進的、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可申請享受合肥服務人才發展若干政策支持。
此外,合肥鼓勵種子基金、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及產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股權投資方式,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及所孵化企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據了解,截至目前,合肥新型研發機構累計孵化高科技企業超1300家,共集聚海內外研發人員4300余名。
·記者 葛清政·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