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中國科大附一院,每周都會有一場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輔導會。醫院的“首席創新官”夏敏在醫生、技術經濟人、談判專家等角色間自由切換,幫助醫護人員的“創意”一步步照進現實。
在“科大新醫學”引領下,醫院的創新氛圍也越來越濃厚。擁有100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其中十幾項專利已經成功應用于臨床,40歲剛出頭的醫生夏敏是醫學創新堅定不移的踐行者。2021年,夏敏榮獲“第二屆安徽省創新爭先獎”,在他看來,醫學創新的生命在于轉化,能真正解決臨床“痛點”,真正幫助到患者和醫護人員。
有了“首席創新官”這個新身份,夏敏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在醫學創新轉化工作中有效幫助臨床醫護人員“避坑”,在醫院、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當好橋梁。
讓患者獲得更加舒適安全的麻醉和治療
在中國科大附一院,每天都有數百臺手術需要開展。無論是在手術間還是麻醉復蘇室,各種儀器都在時刻監護著患者的生命體征。夏敏給患者上完麻醉,就會一直調控、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守護患者的安全。
“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開飛機,因為麻醉全程需要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絲差錯,我們要最大程度保證患者的麻醉安全。”在麻醉科工作15年,夏敏和同事們一起完成了數十萬例手術麻醉,為手術的順利開展和患者的安全保駕護航。也正是在這里,夏敏開啟了他的創新之路。
夏敏(中)帶領麻醉科創新小組討論氣管插管氣囊設計
2008年,夏敏進入醫院麻醉科工作。彼時,中國的外科技術、器械已基本實現與國際接軌,但麻醉技術、麻醉器械的發展仍相對比較滯后。
一天早晨,一位年長的麻醉科主任醫師跪在地上給一位肥胖、困難氣道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完成后,這位醫生扶著腰遲遲直不起身。這一幕給了夏敏很大的觸動:“能不能改良下插管工具?”從那以后,夏敏就開始琢磨,針對麻醉器械的改良開始申請專利。
專利證書拿到手,激動了一陣子,夏敏遺憾地發現,臨床并沒有因此改觀。那創新的意義何在?2011年,夏敏開始接觸臨床專利轉化,雖然碰壁無數,但點滴進步激勵著夏敏,思路和視野也在不斷開拓。
十多年來,在完成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夏敏先后自學了繪圖、3D打印、醫用材料、模具設計、產品制造等知識,致力于麻醉臨床技術領域的創新成果轉化。“我希望用自己的發明創造能解決臨床中遇到的問題,讓患者獲得更加舒適安全的麻醉和治療,讓醫護人員更加高效地開展臨床工作。”夏敏說。
擁有上百項發明專利 努力打破歐美壟斷
“工具不好用”是促使夏敏進行醫療創新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醫者的“責任使然”。
夏敏認為,臨床需求和患者需要是醫護人員創新的動力。為切實保障患者尤其是高齡、高危患者的麻醉安全,夏敏帶領團隊先后自主研發“內鏡專用口咽通氣道”“改進型弱刺激仿生型口咽通氣道”等多種麻醉需要的聲門上通氣裝置,受到臨床的一致好評,其中多項產品已經上市,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努力打破歐美企業在麻醉氣道產品的壟斷局面”。
2018年夏敏入選科技部人才中心“科技創新特訓營”,2019年他又以“提前批次錄取學員”入選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CCI)創新學院,接受系統的醫學創新培訓。
近十年來,夏敏在醫院和科室的支持下,進行氣道相關產品的創新轉化。目前,他已申請國家專利100余項,其中10余項已轉化為產品投入臨床,獲得高度認可。此外,夏敏還協助國內多家知名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進行專利申請與轉化,受到同道們的贊揚。
當好“挖寶人”讓更多成果應用于臨床
“科大新醫學”提出了“理工醫交叉融合”的發展理念,夏敏是堅定不移的踐行者。在他看來,高質量的醫學事業發展需要醫護人員去不斷地進步創新,因此他會堅定地去做創新轉移轉化工作。
如今,除了麻醉科副主任醫師之外,夏敏又以“首席創新官”的身份參與對接全院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工作。
“是認可,更是一種責任。”在夏敏看來,未來的醫學創新需要以醫工結合的理念為指引,“只有當醫生懂工程師,工程師了解醫生,才會共同促進臨床醫學、醫療產業的發展進步。”夏敏和他的團隊就像醫工之間的橋梁,幫助有創新想法的醫生進行設計和優化,驗證創意可行性,增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概率。
夏敏介紹,院校融合以來,一方面,醫院和學校保持密切合作,促進了材料、物理、化學等理工科領域和醫學的交融,幫助醫護人員獲得更多創新靈感;另一方面,中國科大注重成果轉化、“理工醫交叉融合”等理念也影響著醫院,推動醫院科研成果加速轉化落地。目前,醫院針對專利申請、產品設計、行業評估、產品推介、轉化落地等各環節,也已經出臺了多項支持政策。
夏敏透露,今年中國科大附一院新申請的專利數量已近200件,在談和推介專利數量已達幾十項,和往年相比顯著增長。在2023年最新發布的中國醫院創新轉化排行榜(2022)中,中國科大附一院居綜合榜單第9位。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通訊員 方萍 方雯 實習生 潘亦欣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